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推進財政改革與發展
佚名
一、深刻領會“三個代表”的精髓是搞好新時期財政工作的前提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世紀交替的高度,著眼于我國改革開放和主義化建設全局,繼承歷史,立足現實,前瞻未來作出的精辟論斷、從根本上進一步回答了在充滿挑戰和希望的21世紀,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重大。“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根本性質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們黨不斷提高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戰斗力和創造力的行動指南。 堅持“三個代表”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本質要求,體現了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一貫思想。毛澤東同志始終強調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地位。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要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硬;我們黨考慮所有問題,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最終檢驗的標準。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強調全黨同志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生產力,黨的一切方針政策都是要最終促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促進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強調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強調建設有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強調“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的要求,是一個密切相關、辯證統一的整體。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將三個方面的要求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深刻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于我們搞好新時期財政工作將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的職能,更好地體現“三個代表”的內在要求 (一)財政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 財政,是國家政權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財稅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主要手段。財力的強弱,對國家的強盛和安全會產生重大。雄厚的財政實力,是一個國家強大、穩定、安全的重要體現,也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保證。這一點江澤民同志進行了高度概括:“在我國,建立穩固、平衡、強大的財政,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稅政策,努力做好財稅工作,是我們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現跨世紀發展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財稅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經過20年的努力,我們已初步建立了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財稅體制基本框架,財政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財稅體制改革的深化,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國家財力逐步壯大。財政對國家建設的保障能力的不斷提高,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支持了國家重大改革開放措施的出臺和重要方針政策的實施,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為我們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二)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能體現了“要求三個代表的內在。” 1.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能 財政職能的關鍵在于是否反映了既定的社會經濟制度、資源配置和政府活動方式,以及財政對社會經濟發展及其有效運行的適應程度。,界關于社會主義公共財政職能問題已有共識,即將其界定為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穩定和增長、監督四個方面。其中,由于我國的市場仍不夠完善,財政必須保持強有力的配置功能,以彌補市場配置能力的不足;分配職能強調所得的分配,即在勞動力和資本之間以及內部進行分配,服務于社會性公平的目標;在經濟穩定和增長的職能中,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需要同時兼顧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增長,其中經濟增長比穩定具有更根本的意義,如何處理好二者關系,是新時期財政職能所面臨的挑戰;另外,重新強調財政的監督職能具有重要意義,轉軌過程中我國財政的監督已不同于計劃經濟條件下財政監督的內涵,現在強調財政監督,是與財政職能的優化和轉變結合在一起的。加強財政監管,才能保證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穩定和增長職能的順利實現。 2.社會主義公共財政職能的實踐意義 (1)優化資源配置,實施有效的產業政策,推進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宏觀調控首要的目標是保持盡可能快的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和升級。為此,如何把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優的配置,就成為問題的關鍵。在我國,除了履行財政最基本的職責外,財政配置資源還要對我國整個產業布局的形成、宏觀產業結構的調節、國家主導產業及其支柱產業的選擇等。通過政府財政的稅收、投資、補貼、貼息等財政手段加以扶持。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財政客觀上具有經濟建設職能,需要參與經濟領域的調控,這是未來我國政府財政配置資源的一個重要政策取向,也是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一個必要條件。 (2)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緩解社會供需矛盾,熨平經濟波動,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財政在實現社會經濟的穩定方面,即促進充分就業、物價穩定、抑制經濟波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要的是調節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通過財政來調節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就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集中性的財政收支分配,來矯正無數微觀經濟主體的分散的收支活動所形成的不利結果,或者說是一種著眼于宏觀經濟的收支活動來調節無數著眼于微觀經濟的收支活動。為此,就要求擺脫單純財政觀點,不是就財政平衡來搞平衡,而應著眼于全社會的總量平衡。當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財政可以減少支出和增加稅收或二者同時并舉,通過減少政府需求和減少非政府部門需求來壓縮總需求。一旦出現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的情況,財政可以增加支出和減少稅收或二者同時并舉,由此擴大總需求。在這個過程中,財政收支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許的。針對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而靈活地變動支出和稅收政策,應該說這是現代經濟條件下政府理財和實施財政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政策思想。 (3)調節收入分配,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收入公平分配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一般地講,當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社會公平和經濟效率就變成一種反向關系,即分配不公平會妨礙經濟效率的提高。在當前我國的市場化改革中,如何克服建立一個既充滿競爭、又充滿關懷的社會是政府收入分配制度調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財政是國家的一種集中性分配,在收入公平分配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它通過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對低收入者的生活補助以及其它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從宏觀上調節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緩解社會分配不公的矛盾,促進社會分配的相對公平,從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4)財政應該擔當社會組織結構優化和社會思想文化優化的重要職責。社會組織結構涵蓋了國有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國有銀行改革、體制改革和政府部門的機構精簡,以及轉軌時期如何保持社會個體與組織的有效聯系。合理高效的社會組織結構對政府政策實施、經濟有效運作的重大意義。至于社會思想文化,是與精神文明建設聯系在一起的,我國在特殊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提出了這種需要,良好的社會思想文化模式對發展中國家經濟騰飛的作用是不容易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