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措施
趙洪利
論文關鍵詞:轉變觀念;改革和發展;運行機制
論文摘要: 在人類社會跨入新世紀的今天,我國的社會經濟形勢和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革,計劃經濟體制正在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代,傳統水利正在變革為現代水利。因此,加快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促進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健康發展,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則是我們水利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1 轉變觀念,轉變思維方式,適應形勢的發展。 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適應市場經濟形勢發展的陳腐觀念,將原有的計劃經濟、商品經濟的完全依賴計劃,依賴行政命令的思維方式轉變過來,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價值規律、優化配置資源和優勝劣汰的要素貫穿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中。特別是在水管單位內部的供水生產、水產養殖、水利發電、庫區旅游、水土資源等生產經營實踐中,嚴格按照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要求,加強各環節的管理,強化成本核算,合理確定價格,嚴把產品質量關,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在重視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不斷提高職工的文化生活水平。一定要深刻認識“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內涵,要明白“市場經濟沒有眼淚”的道理。 通過改革的手段,徹底改革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觀點、方法,樹立長期發展的戰略思想,制定切合實際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結合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形勢,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思路統攬我們的工作,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切以經濟效益為出發點,合理配置和優化利用水土資源、人力資源,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擺脫水管單位舉步維艱的困境,才能在本世紀的前二十年實現水利人的小康目標。但是,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轉變觀念的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堅定信念、循序漸進,做到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使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2 認真處理好改革和發展的幾個關系。 2.1 穩定、改革和發展的關系。 體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廢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規范,而是要破舊立新,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理順管理體制,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釋放出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不斷工作效率,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穩定、增效、發展才是我們改革的目的。因此,我們必須用“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來指導改革的具體工作,以穩定、求實、創新、發展的態度來面對改革,在改革中求穩定,在穩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發展。 2.2 行政管理和水管單位的關系。 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水管單位應按照各自的職能,劃分灌區內的水政執法、漁政執法、水庫防洪、灌區排澇、江河提防、灌區管理工作的責權利。水行政主管單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規所賦予的權利依法行政,而不能對水管單位內部的生產經營管的過多、過死、過細。而水管單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的水土資源優勢,面向市場,開展水商品生產、銷售、管理和服務;同時加強對公益性資產的管理,確保水利工程設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澇、減災、水土保持等工作,確保公益性國有資產的保值增殖。真正作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形成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關系。 2.3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經營管理的關系。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既是中央關注的重點,也是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轉和保護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今后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國家應將不斷加大水利工程病險水庫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區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滲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水管單位一定要抓住這一發展自己、狀大實力、提高社會地位的機遇,迎接挑戰;在加強自身綜合經營管理的同時,爭取上級各部門在政策、項目、資金方面的支持。改革投資體制,將產權、經營權、管理權適度分離,以股份合作、租賃承包、出售拍賣、聯營等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為今后的綜合經營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礎,借以增強自身的經濟效益,從根本上實現水管單位財務狀況的良性循環。
2.4 內部和外部的關系。 理順水管單位管理體制,主要在于外部管理體制的理順和水管單位內部管理體制理順兩個方面。外部管理體制涉及到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和各級水行行政主管部門、流域機構的責權利職責劃分,這些上下領導關系,條塊業務關系通過本次改革是必須理順的。而內部管理體制則主要涉及到流域內部、灌區內部、水管單位內部的責權利職責劃分。這些內部關系的理順,必須在人事、財務、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過內部和外部的理順,為整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的理順創造條件,做到上下左右關系協調、形成合力,不斷增強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 2.5 精簡機構和引進人才的關系。 在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水管單位在精簡機構,壓縮非生產人員,清理撤消在計劃經濟時期興辦的不適應形勢發展的下屬企業時,必然會出現人員過多而無法安置的現象,而大量的下崗、失業又必然導致水管單位內部和社會的不穩定。同時,水利事業的發展又將出現急需的專業技術、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吸收。因此, 一方面要堅決壓縮非生產人員和超編人員,采取提前離崗休息、鼓勵辭職、自謀職業、鼓勵脫產學習,輪崗待崗等多種辦法,精減人員隊伍,配套相應的社會保障措施,使這批人員得到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