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夾馬口灌區的水利管理信息化
張 學 會
摘要:隨著灌區管理工作的深入發展,提高灌區管理水平,走節水灌溉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灌區信息化建設成為必由之路。結合夾馬口灌區實際,主要探討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水利信息化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設要達到的目標和效果。
關鍵詞:信息化 灌區管理 目標
1灌區概況
山西省夾馬口灌區是一個引黃泵站灌區。1958年興建,1960年上水受益。灌區位于山西省南部,西臨黃河與陜西東雷灌區隔河相望。 灌區東西長50km,南北寬35km 。2001年與南部相接的小樊灌區及上游的浪店水源工程合并組建為夾馬口引黃工程。現泵站裝機45臺(吳王站10臺,浪店站8臺,夾馬口12臺,小樊15臺),揚程70米,提水能力23.2m3/s(夾馬口16 m3/s,小樊7.2 m3/s),灌區面積50.3萬畝。 隨著節水改造和灌區改革的進行,灌區用水保證率大大提高,群眾用水積極性空前高漲,灌區農戶講:"水是莊戶人的膽,有膽才敢去調產。"灌區從98年開始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到目前經濟林占40%,棉花52%,小麥2%,其它6%。
2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針對國家目前的農業政策,結合灌區實際情況,作為工程管理單位,如何確定自己的管理目標,是灌區管理及信息化建設的首要問題。為此,我們充分調查、研究、總結灌區幾十年來的經驗教訓,選定灌區管理的目標為"農民增收、工程發展、管理者受益",達到"三贏"。圍繞管理目標的實現,水利信息化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1水商品的管理需要信息技術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水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作為水管單位,把有限的水資源"提升"后,經過"生產"、"交換",成為"水商品"。作為一種有限資源的"商品",其"商品"屬性就更為突出。因此,灌溉水需要按"商品"的屬性進行管理。 從商品銷售方式的發展歷程看,由小灘小販、到小商店、到大商場、再發展到超級市場。超市的產生,已大大超越了一般商店對商品的管理,由于采用了先進的信息技術,從而使得人們選購商品的各種需求成為現實。而我們夾馬口的灌溉用水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因它具有不可存儲性,較一般性質的商品更難管理。要使50萬畝灌區達到"車間化、超市化"管理,信息技術的引入已成為必然。也就是要通過信息技術,把水商品管理的更好,讓消費者(農民)更放心、更滿意。因此,水利信息化,是灌溉水銷售管理的必然選擇。 從商品管理的流程上看,水商品的管理與一般商品的管理一樣,存在著對"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水的流動形成"物流",水費的回收形成"資金流",而整個管理環節的數字流動就構成"信息流"。水利信息技術就是要解決水商品交換的"信息流"問題。而"物流"與"資金流"這兩個"流"的運行好壞又體現在"信息流"的配合程度。因此,水利信息化,是水商品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2.2灌溉管理水平的提高依賴信息技術 近年來,我們首先進行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經營機制的創新,旨在為信息化建設奠定可靠的基礎。按照國家對管理局的事業定性,灌區實行"事企"分開的管理體制,即管理局作為國家的代表,實行宏觀的事業性質行政管理,而把泵站、灌區分別作為模擬的"工廠化"和"商業化"的"企業"管理(在灌區內部分別是獨立法人)。按照這一體制,經過摸索、總結,我們按照"水"的流程,實行"泵站--生產水,灌區--銷售水,農戶--消費水"的市場化運作,從而形成"模擬法人主體化、獨立核算企業化、層層買賣市場化、規范服務公開化"的管理理念。 "主體化"--各水經營實體實行模擬法人管理。有充分的自主權,在灌區內就是法人的地位。 "企業化"--各經營實體實行模擬企業化運作。獨立核算,水的經營自負盈虧。 "市場化"--灌區構成供水市場。各供水環節均為買賣關系。 "公開化"--灌區是灌溉市場,既然是市場,就遵循公平、公正、公開、規范的原則。 要實現管理理念的良性運作,管理信息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比如"公開化"的問題。對農戶公開:流量公開、水量公開、水費公開、水價公開、開停時間公開、服務制度公開,便于監督。使一切操作都置于"陽光"之下,這樣各種不合理的收費都自然而然的消失了,農民很滿意。對內部公開:當班水量、電量、材料消耗、配水調度、噸公里損失、購售水票等,要達到以上公開,用人力是難以實現的。灌區日灌溉產生的數據達數十萬個,一個灌季將產生上百萬的數據,不利用信息技術,公開成為空談。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對水商品流動過程中"物流"及"資金流"所產生的數據進行反饋及管理。因此,他必須是:"及時、準確、高效"。他始終在為實現水管理的大目標服務。 1998年,我們與西安沃泰公司合作開發了《夾馬口灌區節水灌溉信息管理系統》,其系統結構共16個一級模塊,分別是:泵站管理、測流站管理、干渠管理、支斗渠管理、實驗站管理、水票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工程設備管理、通信網絡管理、公安水政管理、農戶管理、辦公網絡管理、綜合管理、系統維護管理、政策管理。 上述功能涵蓋了夾馬口灌區的所有水管理工作。各模塊間既相互獨立,又可實現共享。目前我局計算機網絡分為管理局機關、灌區業務、泵站業務、各鄉鎮及農戶查詢共5塊,這樣形成灌區的局域網。使50萬畝灌區達到水生產"車間化"、水銷售"超市化"的管理。 在這個系統中,農戶管理十分重要。灌區為3.7萬個農戶都分別建立檔案。包括作物種植、用水量、用水時間、澆地次數、水費收繳、斗管費等情況。為實現"規范服務公開化"提供了硬件支撐。配合"陽光工程",建立了農戶水費電話查詢系統和觸摸屏查詢系統,農戶對此特別滿意。通過這個系統,很好地解決了原來水費收取中存在的暗箱操作,遏制了關系水、人情水、權力水。達到用多少水,交多少錢。這個"軟"節水效果很顯著。從前用水不交錢的人根本就談不上節水意識,想怎么澆,就怎么澆,樹溝、路面到處是水,浪費極大。農戶信息系統運行后,灌區的3.7萬個農戶全部建賬,各種數據隨時查詢,透明度極高。農民通過相互對比,實現了"給用水戶一個明白,還配水員一個清白"。東張鎮山東莊村的支部書記講,在以前,他每次澆地都交了錢,但好多村民認為他沒交,他感覺好冤枉。七級鎮一個村管水利的副村長講,以前澆地他從沒交過錢,現在不交不行了,同時通過這個"水費"管理系統,他感到村里的各項工作好做了,干群關系密切了。水利灌溉信息化給農村帶來了民主和公平,極大的促進了灌溉事業的發展。
4信息化建設的初步成效
水利信息化建設,使灌溉管理上了一個新臺階。 (1) 農民增收。灌區農戶減負增收明顯。1997年水價0.28元/立方米,98年調整為0.34元/立方米(糧、棉)和0.38元/立方米(經濟作物),原來農戶水價低,水費并不低;現在水價高,但水費并不高。用水量由原來1083m3/(hm2 次),降為現在975 m3/(hm2·次);平均水費由97年375 元/(hm2·次),降到現在331.5 元/(hm2·次);全灌區農戶每年少支出水費60萬元左右。灌區農民的收入每年都在增長,灌區人均0.17hm2地,年平均純收入由97年的不到0.3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0.504萬元,是全運城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而且從調查結果看出,農民的增收與用水質量(保證程度)成正比。 (2) 工程發展。在農民增收的同時,工程得到健康發展。固定資產由原來的4049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9億元,極大的增強了工程的抗旱能力。表現為灌溉面積由97年的20多萬畝,增加到現在的50多萬畝,而灌溉周期卻比97年縮短了近50天。灌區節水由97年的20萬方增加到2002年的148萬方。 (3) 管理者受益。隨著管理工作的細化、量化,管理局只進行宏觀管理,服務單位全方位、多渠道服務于灌溉,各"經營實體"以"法人"形式,全權負責本"實體"的經營,責、權、利統一,增強了經營者的責任心和緊迫感。組合后的人員人人有壓力,有危機感,把本實體的事,都看作自己的事,從源頭到農戶,形成環環相扣、滴水不漏的管理體系,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水費收入逐年增加,由1997年1024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1588萬元,職工的人均年收入由1997年的2700元增加到2002年的9050元。在當地成為人們所羨慕的好單位。
5幾點體會
(1)信息化建設要因地制宜,不能相互照搬,更不能移植別的行業。要緊緊圍繞灌溉管理的大目標,確定實施方案;循序漸進;不要貪大求洋,要講投資效益。 (2)信息系統要與灌溉試驗相結合。并根據墑情、作物種植、降雨情及蒸發、滲漏等情況,預測區域范圍內各級渠道作物的最佳需水量,進而與市場調節下的實際用水需求作對比,評價灌區的灌溉水平。 (3)加快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力度。灌區目前現有的技術人員,遠遠滿足不了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要求,努力營造吸引人才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