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蘆山地震后“網絡狂歡”引人深思
佚名
()新報稱,4月20日中國四川蘆山縣發生的7.0級地震破壞力遠不及5年前的汶川地震,官方的應對也比5年前迅速有效。但是網上由蘆山地震而起的話題、公共議題辯論以及口水,與汶川地震相比卻不遑多讓。
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29日報道稱,中共蘆山縣委書記手腕上臨時摘下的手表疑云,記者蜂擁飛赴災區采訪是否添亂,穿婚紗采訪的“記者秀”,富商陳光標帶30萬現款直接上前線賑災被質疑是“名人秀”……報道指出,網民議論的熱點此起彼伏,因當事人主動或被動生產的花邊新聞頗有喧賓奪主的味道雖然它們與災民處境或災區信息,未必有直接的關系。
報道指出,話題主角中的主角,有理無理非議全集于一身的,是“郭美美纏身”的中國紅十字會。這個擁有11萬個團體會員、2658萬名會員的龐大官方慈善機構,還在繼續它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以來遭千夫所指的日子。且不說紅會發出的賑災微博信息被滿屏“滾”字淹沒,一些與紅會出現交集的團體與個人也被網民“泛質疑”的亂槍掃中。
其中,《新京報》記者和紅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在災區一起吃杯面,結果記者腕上400元人民幣的手表頓成焦點,一條“紅會工作人員疑似戴名表”的微博被轉發16萬次。
最新的倒霉漢是27歲的藏族蟲草商人、志愿者彭措鄧珠。彭措鄧珠在震后徒步進入災區,成了紅會的醫療志愿者。他大概沒戴表,但頸上一串金佛珠項鏈依然被網民逮住,一片“滾”字謾罵朝他劈頭而去。而在紛擾的話題中,陰魂不散的“郭美美”還在網上飄蕩。有不明身份者冒郭美美的名義發言,還有人說握有“郭美美17.2G性愛視頻”,惟恐紅會的麻煩與壓力還不夠大。
文章稱,恰如中國學者已指出的,民眾對紅十字會的怒火,如今已不單只是針對這個慈善機構本身的官僚化與不透明。“郭美美”成了一個符號,一般民眾通過抵制向紅十字會捐款來表達對體制的不信任,網民通過攻擊紅會來宣泄對官場腐敗、貧富懸殊的不滿。
這種民意的表達在蘆山地震后的一個星期發展成了惡搞、造謠,以及一種破罐破摔的戲謔娛樂心理。
面對網民群中的情緒激烈者,紅會的努力修復,甚至體制外知識分子呼吁給它改革的機會,似乎也沒有明顯的作用。從另一個角度看,紅會的遭遇又是面反射鏡,它折射了中國官方機構陷入的窘境怎么做都有人罵;不做也被罵誰叫你占著公共資源呢?
報道指出,這里背后的問題是:人們究竟容許不容許這些有過失、有缺陷的機構去改革,還是堅信唯有推倒重來才是唯一正當的解決方法?或者,眾人其實沒想那么多,只是想發出聲音,而眾人之聲集合起來能量有多大,這聲音要來干什么,又超出了哪個人或者組織可以主導或操控的范圍。
于是,在微博流行起來的3年后,越來越多人在反思網絡的作用,包括網絡活躍分子也尖酸刻薄地諷刺說“道德pose(即姿態)和煽情pose,是微博的兩大必殺技”。在經歷過幾千年的信息不對等、不透明后,互聯網讓普通中國民眾第一次享受到信息流通的便利,還隱隱地掌握到話語權。但是很快人們發現,這個讓人倍加珍惜的網絡世界,正陷入叢林法則的主導。
文章稱,圍繞蘆山地震而起的這一輪網絡爭議,讓人們隱然感覺,中國的社會氛圍離開改革開放時候的出發點并未走出多遠,上世紀80年代末的社會氣氛隱然再現。也許,網上的一切,只是虛擬的現實。無論如何,它刺眼地警告說,公民理性的培育,還有漫長的路;要實現民主和平的轉型,大眾的思想啟蒙,才是真正繞不開的一道坎兒。(來源:參考消息;編選:免費論文下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