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展望
金春林
“十四五”時期,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將面臨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挑戰。一方面,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始終面臨著多種傳染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挑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統重大傳染病風險長期并存。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患者數量持續增加。以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隨著國民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健康服務的需求大幅增長,傳統碎片化的服務提供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下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要應對上述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挑戰,就要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創新服務和管理模式,著力構建優質、高效、協同、整合的新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1 ],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健康服務。
1 推動醫防結合,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
“預防為主”始終是我國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方針之一,是實現全民健康的最根本舉措。然而,從衛生費用的機構構成來看,近年來,流向公共衛生機構的衛生費用占比持續降低,“重醫療、輕預防”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格局未得到扭轉。面對病程發展較快的重大疫情,缺乏一套完整的應急響應機制,醫療衛生機構的平戰結合、資源轉換、搶救能力有待提高。公立醫院的科室建設尚不完善,對于感染科、重癥監護病房等具有公共衛生屬性的科室應加大財政投入,予以保障。在網底搭建方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和平臺作用已得到充分體現,但疫情處置還是暴露出基層醫師傳染病防治意識不夠,缺乏開展公共衛生工作的技術性人才等問題。基層網底建設應當注重醫防結合,以降低發病率為工作目標,增強醫務人員對預防疾病工作的感知度和認同感。“十四五”期間,要補齊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短板,擴容優質醫療衛生資源。要進一步提升能級,以增量帶動存量改革,完善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布局,積極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下沉[2 ]。同時,要加強區域性醫療中心的內涵建設,提升急診、胸痛、卒中、創傷等方面的服務能力,盤活現有資源,提高運行效率。此外,還要補齊感(傳)染、康復、老年護理、精神衛生等資源短板。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目標導向,實現醫療衛生資源補短、補缺和布局優化,推進醫療衛生健康體系高水平發展。
2 健康聯合體為居民健康負責
要完善醫療聯合體建設,首先要明確建設區域醫療聯合體的目標是什么,目標不明確,醫療聯合體內的機構就會“同床異夢”。事實上,人民群眾并不需要醫療聯合體越做越大、越做越多,而是希望自身的健康水平越來越高。要建好醫療聯合體,就要完善聯合體內部的管理和考核機制,真正實現聯合體保健康。一方面,醫療聯合體的醫療保險分配額度、人事任免權等都應下放到醫療聯合體牽頭醫院,調動醫療聯合體內部的管理積極性。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出現“跑馬圈地”等現象,應同時把區域內居民的健康責任下放到醫療聯合體,以降低患病率、發病率為目標開展考核,回歸醫療聯合體建設的初心。也就是說,醫療聯合體建設要從傳統的以醫療為中心向以預防和健康管理為中心轉變,即由醫療聯合體向健康聯合體轉變[3 ],讓醫療保險為居民的健康結果而非醫療衛生服務買單。健康聯合體是基于宏觀層面的制度協調、中觀層面的組織和學科協作、微觀層面的服務協同而建立的服務體系,應當遵循以人為中心、以患者需求為導向、以社區為服務主體的基本原則,主張個人、家庭、機構多方參與,推動健康聯合體內部實現上下聯動、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防治結合、資源共享,為患者提供從醫院、社區到家庭,從治療、預防到健康管理,涉及全流程照護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干預的整合型服務模式。從職能分工來看:三級醫院作為臨床診治的技術支持機構,負責制定各類疾病的臨床預防、篩查與診治的區域標準與規范,組織開展技術培訓、質量控制與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依托全科服務團隊,負責開展全人群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篩查和干預,患者及高危人群建檔和隨訪管理,患者及高危人群并發癥篩查和診治,以及患者轉診服務;疾病預防控制部門負責實施質量控制和評估工作,收集、分析患者的健康管理信息,為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技術支持。
3 醫療保險支付制度助推服務供給側改革
在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方面,應建立以健康結果為導向的醫療保險支付方式,促進服務供給側改革,推動形成戰略性購買機制,促進醫療保險制度與醫藥服務供給側利益協同[4 ]。應發揮戰略性購買作用,突出基金可負擔、健康價值最大化,為參保者選擇更有效率的醫藥服務,支付方式改革應側重于建立使利益相關者利益相容的正向激勵機制。在微觀層面,政府可通過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iagnosisrelatedgroup,DRG)支付、基于大數據的病種(bigdatadiagnosis-interventionpacket,DIP)分值付費等支付方式來節約成本。這些支付方式較以往的支付方式已發生重大變化,具有一定的控制費用的作用。但鑒于醫療衛生服務的特殊性,在醫療衛生領域更應關注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在支付方式的實施過程中,準確定價是關鍵,且應特別關注醫患關系。另外,應調整國家醫療保險藥品目錄,通過國家級藥品帶量采購和醫療保險談判,綜合考慮藥品的風險和收益,將目錄內的“僵尸藥”、國際上已普遍退市的藥品、可以被替代的高價藥品等排除在外,為更多新藥進入醫療保險騰出空間,使具有高臨床價值、高經濟價值、高患者價值和高社會價值的藥品留在或被納入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實現“騰籠換鳥”、以量換價,為創新藥提供進入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的機會。通過國家級戰略性購買,保證目錄內藥品的價值最大化。在中觀層面,可探索以全病程為切入口的捆綁支付。通過測算確定包括預防、治療、康復在內的一整套服務(如住院或手術后90d內所有的醫療衛生服務),核定這些服務的總支出,即目標預算。醫療衛生機構可分享目標預算扣除實際成本后的結余,或分擔超支部分的費用?;谠撃J剑商剿鲗⒐残l生經費和醫療保險費用打包捆綁,為患者提供從預防、治療到康復護理的全過程服務。在宏觀層面,可實行以區域健康聯合體為單位的打包支付。通過合理的測算,預先確定一段時間內健康聯合體提供服務的范圍及支付總額,預付資金由牽頭單位分配和管理。通過“總額預付管理、結余留用、超支不補(分擔)”的機制,促進區域內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醫療衛生服務和資源下沉基層,使健康聯合體內的醫療衛生機構聯系更加緊密。通過醫療保險支付撬動供給側改革,實現健康聯合體真管健康、服務真下沉。
4 信息化助力智慧醫療
互聯互通的健康、診療信息為“十四五”期間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向縱深推進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在信息化時代,應當科學合理地利用健康大數據,充分發揮大數據規模龐大、類型多樣、流轉快速等優勢,助力醫療衛生事業統籌發展。以區域統一數據交換平臺為依托,建立相關行政部門、機構、行業之間的信息共享通道。統一疾病診斷編碼、檢查檢驗及診斷規范、信息數據接口和傳輸協議等相關數據標準,實現數據的全面、準確、可用。在大數據治理的基礎上,深化醫療健康大數據的病學調查、疫情監測分析、防控救治等提供技術支撐,同時為市民提供確診病例涉及區域及場所查詢、網上問診、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查詢等服務。物品供應保障,努力滿足防控需要應急響應狀態下,建立“集中管理、統一調撥”的物資保障體系,優先滿足醫療救治和一線防控需求[12 ]。抓住進口、生產、供應等重點環節,全力保障抗疫物資供應。常態化防控中,立足超大城市實際,完善儲備布局,提升儲備能力,保障醫療設備、醫用物資、防護用品、檢測試劑等儲備滿足1 個月的滿負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