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衛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與有關問題的思考
佚名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醫藥在我國衛生健康體系中的優勢,同時就存在的有關問題提出了個人想法或建議。
關鍵詞:中醫藥; 衛生改革; 看病難; 資源保護;合理利用; 人才培養 一. 中草藥在醫療保健中必定發揮重要作用 1.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中草藥防病治病在我國應用已有數千年,至今流傳保存下來并有書目可考的古代文獻就六千余種以及大量民間偏方、秘方,承載著我國傳統文化及同疾病作斗爭的光榮歷史,對中華民族繁衍與昌盛發揮了重要作用。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探索通過食物達到調節身體狀況、防治疾病的目的,從而產生“藥食同源”之說。有文字記載中草藥始于先秦,《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末期,后經不同時代不斷總結,發展到明代《本草綱目》問世,已有1890種藥用植物收載。早在兩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有了醫學專著《內經》,并明確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國醫學家就使用“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實施剖腹等外科手術,并創立了以《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在治療方面也是豐富多彩,除方藥、針灸外,還有刮痧、火罐、熏蒸、浴療、推拿、氣功、捏脊等許多療法,中醫藥始終是中華民族健康的保護神。直至清末,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掠奪入侵,西方現代藥物逐漸涌入中國市場。再加上當時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技術落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醫藥得不到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開始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并把它納入憲法保護。從50年代初對全國藥用資源普查,到70-80年代大量中醫藥劑型改造完成,以及基于民族藥理信息基礎上的多種現代植物藥問世(如青蒿素、三尖杉酯堿等),展示中醫藥發展新的篇章。隨著我國加入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組織以及國際貿易組織,新的西藥仿制受到制約,以發展中草藥保證我國人民的健康安全再次受到政府與社會的廣泛重視。當前,隨著人們對“回歸自然’’思潮的影響,以及人們對現代化學藥物毒、副作用的認識,有更多的人群喜歡、接受使用中草藥。 2. 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療效獨特 中醫藥的發展,主要是從臨床醫學到基礎醫學的發展過程。人們通過長期實踐不斷摸索,形成了獨特的中醫學理論,以及通過對食物(藥物)“四性”、“五味”的認識創建了獨特的方劑學理論和方劑加工規范。特別是中醫學“整體醫學, 辯癥施治”、“陰、陽平衡”的理論指導下的處方醫療,在預防和治療常見而危害較大的疾病,如心血管系統疾病、慢性氣管炎、肝炎、瘧疾、惡性腫瘤以及婦女更年期綜合癥、痛風、白癜風等疑難雜癥都有獨特的優勢和療效。另外,中藥顯示出其優于西藥另一特點,就是毒、副作用較小和抗耐藥性強。還有,在臨床上作為西藥的輔助藥物治療腫瘤、愛滋病、SAS病毒感染等惡性疾病,具有顯著的協同療效。 3.完善的醫療體系和雄厚的研發隊伍; 首先,中醫藥在我國受到法律保護,是我國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擁有正規科研院校數十所;規模型中藥企業1500家,生產各類中藥數千種;縣級以上正規中醫院3000多家以及數量可觀的中醫??崎T診;研發、醫療從業人員50多萬。特別是近些年政府出臺中醫藥發展戰略以及多項有利于中醫藥發展的政策,無疑對促進中醫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藥材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中藥事業發展的基礎 1. 藥用植物品種繁多,但可用資源量有限 我國是一個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國家,僅藥用植物就擁有約11146種。由于藥用動植物資源的自然分布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點,一是有些種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對當地氣候和地理條件的依賴性和自身的特有品質,即中醫藥的所謂“地道藥材”(如廣藿香、川黃連、四大淮藥等);二是各品種資源分配不平衡,有些品種資源蘊藏量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品種僅是文獻記載,已很難發現野生活體。我國是傳統藥生產與應用大國,現有商品藥材約1000種,其中中成藥方劑組分和臨床處方常用的中藥材約500至600種。中藥材的生產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早已形成了一種獨立的產業系統,特別是在全國一些地區和山區,已成為主要經濟支柱之一。由于受現時條件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制約,我國中藥業在很大程度上長期依賴采集野生資源,以低成本獲取原料資源換取低利潤的這樣一種經營生產方式,特別是過度開發對當地藥材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隨著工業化的開發以及人類對天然藥用資源需求的增加,近些年我國藥用植物資源蘊藏量迅速減少,甚至包括許多常用中藥材和地道藥材的野生種質或野生親緣種質趨于消失,一些珍稀瀕危藥用物種瀕臨滅絕。為此,我們在開發利用這些藥物資源的同時,必須重視做好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2. 道地藥材需發展,規范種植是關鍵 近些年國際上對中草藥需求的增加促進了中草藥貿易的發展,同時也給野生草藥種群保護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人們試圖通過代用品或通過人工種植的辦法解決供需矛盾,但這些品種的質量穩定性又引起人們的擔心。從而可以看出中藥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和保護是中藥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在解決資源困擾的問題上,傳統用藥的大宗藥材發展,筆者認為還是應以發展道地藥材為主導的發展戰略為妥,這是因為每種植物對地域環境、生長周期都有一定的要求,我們僅以經濟驅動為目的大搞異地種植,人為地改變其生長環境,勢必導致用藥質量安全。再則,我們的藥典是基于傳統用藥習慣和一定的物、化標準制訂的,單方面地僅把某一成分含量作為標準也是欠科學的。除了重視發展道地藥材外,還應倡導規范化和規?;N植。因為多數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長周期和加工、炮制規范,適時的種植、采收、加工和適宜的防治病、蟲害對策,對保證用藥安全具有積極意義。規?;N植才能為規范化種植創造更好的實施條件。 三. 政府重視和全社會的關注 1. 繼承祖先要抓緊,培養后代不放松 新中國成立后至80年代我國對外開放初期,中醫藥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表現為,一是中醫藥的合法地位得到確認;二是成立了國家級管理機構、建立了專門的科研院所機構和教育體系、在全國各地設立數千所正規中醫院以及中醫專科門診;三是在繼承、挖掘、整理、提高祖國寶貴遺產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此期間,我國培養出大批中醫藥人才。他們通過對我國藥用植物普查,
使得我們初步掌握我國野生藥用資源的家底;針對某些珍貴藥材資源緊張的問題,如人參、天麻、靈芝、黃連等多種野生品種通過人工繁育、種植的辦法緩解了供需矛盾;有些我們通過生物技術或合成技術找到了代用品,如人工麝香、牛黃、冬蟲夏草等。通過中藥新劑型開發,如膠囊、沖劑、片劑、針劑等問世和對傳統品種劑型改造,使我們有條件享受現代劑型的用藥方便。基于民族藥理學信息的新藥開發,更是成果捷報頻傳,如包括能代表現代植物藥范例“青蒿素”抗虐新藥,就是在這期間誕生的。在農村或偏遠地區,以中草藥為基礎的合作醫療形式,對保護人民健康更是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 醫藥關系待理順,具體政策要協調 我們醫療體制改革的目的,集中體現在解決群眾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稍加分析可知,所存在的問題實際上主要是醫療資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床‰y是表面現象,看病貴是實質。換句說,有錢人有辦法解決看病難的矛盾,而經濟困難的弱勢群體,面對昂貴的醫療費用真是無法應對。為此,一方面我們應積極推行醫療保險制度,加大對農村或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另一方面,要通過醫療體制改革理順醫藥關系,徹底打破醫院長期以來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截斷藥物流通領域層層吃回扣亂加價的問題,還藥貴以真實面目。通過理順關系、綜合治理、合理調整,相信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也會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