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對豐縣農業生產的影響與對策
丁建忠 耿超 張淑穎
摘要根據豐縣近50年的氣象資料,著重分析了影響該縣農業生產的3種主要氣象災害,即干旱、澇災和連陰雨的影響情況,并提出防御對策。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影響;對策;江蘇豐縣
強對流天氣是指冰雹、龍卷、雷暴大風等對流強烈發展的天氣現象,是江蘇省重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對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命財產會造成很大的危害[1]。冰雹天氣在江蘇省除寒冬外都會發生,但頻數多、雹塊大、范圍廣、災情重的集中在4—6月。其他月份偶爾出現降雹,但范圍小,一般不會造成損害。主要移向的氣候路徑為東北移向,從山東棗莊入侵到江蘇徐州。洪澇災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暴雨頻繁、降水集中,引發江河湖庫水位暴漲;加上客水大量壓境,本地地勢低洼,水泄不暢,從而導致農田不同程度的損失。洪澇造成的經濟損失取決于洪澇的強度、受災地的地形特點、經濟水平和抗災能力。江蘇省大部分地區地勢低洼,從多年農業生產來看,一般都是旱豐澇欠。無論是春旱連夏旱,還是伏旱連秋旱,一般持續到第3個月就會有災情出現,在丘陵地區和淮北等灌溉條件差的地區尤其會引起旱災。各種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
1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1連陰雨
連陰雨之所以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為長時間的陰雨天氣,不僅使農作物因水分過剩形成澇災,同時使農作物的光照不足而引起爛種、爛秧、三麥赤霉病、棉花幼鈴脫落、大鈴霉爛和霉絮[2-3]。由于它持續時間長、影響面積大,特別是春秋季連陰雨發生在農業關鍵時節,其形成的災害極為嚴重。如1963年4—5月連續出現了累計44 d的連陰雨,有1/3的臺站總雨量大于300 mm,江蘇省夏熟作物漬澇面積達16萬hm2,成災面積5萬hm2,嚴重減產或基本絕收面積達2 000 hm2,給當年的經濟造成嚴重損失。
1.2高溫
高溫會使水、電等的需求量急劇上升,造成供需矛盾,嚴重影響生活和生產。持續性高溫還會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4]。7月上旬高溫干旱,淮北地區稻田龜裂;淮河以南地區水稻受旱脫水面積達20%~30%,稻田干枯開裂面積占10%,農作物普遍枯萎,生長受阻,蔬菜減產3~5成。
1.3凍害
從生產危害情況看,冬季三麥、油菜等越冬作物經過深秋和初冬的低溫鍛煉,作物處于越冬停長期,抗寒性較強。一般最低氣溫為-5 ℃時,葉尖葉片受凍,且恢復快(1、2級凍害);嚴重凍害能凍壞莖葉、分蘗節,以致死亡(3~4級凍害)。秋霜凍害出現越早危害越重,一旦發生,影響棉花、花生、山芋、喜溫蔬菜等晚秋作物的后期成熟[5],未吐絮的棉桃遇秋霜凍害,棉絨變黃,爛桃、鈴,產量下降。 2對策
2.1干旱防御措施
一是栽培措施。根據干旱規律安排農業結構,調整插播期;合理灌溉,采用噴灌、滴灌、浸潤灌溉等節水方法;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抑制土壤蒸發和植物蒸騰,主要采取用草、秸稈等覆蓋土壤表面,或采用土面增保劑、保墑增濕劑等乳膜覆蓋等。二是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在干旱嚴重時期,人工增雨[6]是充分利用空中水資源進行防旱抗旱的有效手段。氣象臺要做好天氣過程的預報,抓住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氣形勢,選擇有利的增雨時機,與水利、農業、民航、軍隊等部門緊密配合,在省人工增雨辦公室的統一指揮下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爭取最大程度地緩解旱情、減輕損失。
2.2洪災防御措施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統,減少農田積水災害;對低洼地區進行改造,提高排水標準,增加泵站或加大抽排功率;增加綠地面積,減少徑流系數,減弱由于雨水急驟匯流而形成的積水災害;加強基建項目管理,嚴禁建筑材料堵塞進水口,影響排水設備發揮功能;關注天氣預報,在強降水來臨前,預降城市周邊及市區河道水位,利于泄排。安排挖掘機在各設施農業園區開挖排水溝,使園區和外來水能夠排出,消除洪水對大棚的侵害。
2.3霜凍防御措施
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在霜凍來臨前澆春水保苗;多雨時應及時清溝排明水、濾暗水,加強根系活力,防治病害;加強水肥管理,重施小麥穗肥,促進壯稈大穗;巧施油菜花肥;淮北及江淮地區處理好棉種等,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播后覆蓋保溫,適溫煉苗。
3
[1] 郭進修,李澤椿.我國氣象災害的分類與防災減災對策[J].災害學,2005(4):106-110.
[2] 錢蓮文,郭建宏.泵州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福建農業科技,2009(6):11-12.
[3] 王軍海.萊州市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防御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08(8):92-93.
[4] 羅迎新.梅州市氣象災害的形成、特征及其防治[J].熱帶地理,2007(6):505-510.
[5] 徐精文,楊文鈺,任萬君,等.川中丘陵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措施[J].中國農業氣象,2002(3):49-52.
[6] 盧兆民,姜冬梅,夏福華.淄博市農業氣象災害現狀分析及解決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20):365-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