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美育文化建設路徑
佚名
摘要:民族院校在服務地方美育文化建設方面存在資源整合、共生關系的鮮明優勢,針對地方美育文化發展中優質美育教育資源供給不充分、區域間優質美育資源不均衡、美育師資職前教育與職后銜接不緊密等問題,可通過傳承地域民族文化、培養美育未來教師、開展美育教師培訓及多元化美育實踐活動等方式加強民族院校對地方美育文化建設的支持,構筑適應民族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美育生態壁龕,為地方美育教育和美育文化發展提質增效。
關鍵詞:民族院校;美育;文化建設
民族院校是我國普通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重要使命,肩負著服務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深化民族團結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責任,在整個民族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在“雙一流”高校建設背景下,民族院校逐漸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學科結構也逐漸適應時代要求做出合理調整和布局,這樣才能更加堅定自覺地遵循“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民族工作服務”的辦學思想。民族院校因其特殊的辦學定位和立足于多元民族文化環境的優勢,在服務地方美育文化發展方面也形成了一些比較典型又富有地域特色的實踐經驗,為我們探索地方美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也為構筑適應民族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美育生態壁龕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一、民族院校服務地方美育文化建設的優勢
1.資源整合的優勢“高等院校作為傳播和培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陣地,與生俱來就是文化建設的主體。”[1]我國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資源為民族院校美育教學提供了自然美育資源,各民族地區獨有的風俗人情等傳統民族文化又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審美資源。[2]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員,民族院校在推進優秀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技術技能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從美育師資的配備,還是美育學科專業的發展,抑或是美育協同創新研究方面,民族院校都能以獨特的積淀將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融入教育教學過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進“五個認同”,增強師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為地方美育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傳承與創新支持。2.共生關系的優勢區域內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引導著地方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向,地方高等教育也可為區域社會經濟建設提供人才資源和科技進步環境,兩者之間是一種具有高適配性的共生關系。正如布魯貝克所言,“如果大學擁有充分為社會服務的知識,卻缺乏把這些知識用于實踐的能力和責任感,那么公眾就會認為大學是無用的,大學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據”[3]。從創辦于1848 年的威斯康星大學與州政府進行長期密切的合作,并首次將社會服務定義為大學的基本職能之一開始,大學就改變了“象牙塔”形象,衍生出了社會服務職能。民族院校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員,更要堅持在中國大地辦大學,要將大學的人才資源、創新資源、成果資源向社會輸送。在做好社會服務的同時,充分履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建立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引領開發地方美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在文化傳承中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豐富多彩的美育資源助力地方美育教育,體現高度的“融合性”和“融合力”,與地方社會文化事業達到共生的高適配性發展。
二、地方美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美育的對象主體是國家數以億計的青少年學生。從相對寬泛的美感教育來看,學校教育體系的每門課程都蘊含著美育潛能,對于提升美感素質而言,藝術課程更具外顯性、豐富性和集中性,因此,音樂、美術課程應承擔起提升青少年美育素質的主體責任。學校音樂、美術課程體系的創新改革就要緊密圍繞這一主體責任而實施。實際上,當前地方美育發展還受制于理論、師資等條件限制,尤其是一些學院在開齊、開足美育課程上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1.優質美育教育資源供給不充分開展學校美育工作,課程標準、教材、教師是三個關鍵要素。當前美育課程標準和美育教材都由教育部審定,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但在美育師資方面,存在著很多可變性和不可控性。一方面,美育師資短缺,2017 年教育部出臺了《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提出了破解現階段學校體育美育教師緊缺問題的途徑,美育師資數量不足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緩解,但進一步追溯美育師資質量,就會發現每所學校外顯化的藝術教育成效不平衡,當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美育師資水平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制約因素。同時,美育設施也是開展美育教育的必要條件,是美育教育得以實施的有效保證,而現實情況是區域內美育設施配備不平衡、不完善現象依然存在。由此,當前地方美育教育中就呈現出優質美育教育資源供給不充分,主要表現在美育師資質量有待提升問題、美育設施不完善等方面。2.區域間優質美育資源不均衡地方中小學教育中,大家關注最多的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待,由于資源供給不均衡,出現了“擇校熱”“學區房”等等一系列衍生問題。美育教育中,實際上也存在美育公平機制的缺失問題,這一問題會阻礙美育公平性的實現,導致產生由不平衡發展所帶來的兩極分化現象,最終將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獲得美育的權利。[4]公平不僅是規則的公平,更應該是資源配置的公平。比如,應該讓美育教育惠及全體青少年學生,讓每個孩子都能了解美、欣賞美,讓每所學校都能達到美育最基本的所需條件,具備最基本的美育設施。當前,區域內存在城鄉地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偏遠地區、薄弱學校美育公平性缺失,致使這些孩子無法享受到公平的美育教育資源,針對此問題,北京市已先行進行了多樣化的探索,主要通過高等學校、社會力量參與中小學體育美育教學,即“高參小”項目,將優質的美育資源融入中小學美育教學,為中小學美育特色發展提供新動能,以期補償區域內優質美育體育資源不均衡導致的公平性缺失問題。3.美育師資職前教育與職后銜接不緊密自教師資格認定實行國家統考以來,教師資格認定不再與本科教育階段所學專業掛鉤,教師教育就不再是師范類院校的專利。這一政策一方面為因錯選專業而有志于從事教育職業的廣大學子提供了一條有效的未來職業發展道路,表明未來教師更看重綜合素養,另一方面無形中也降低了某些專業教師資格準入的門檻,此時,教師職前教育與職后專業能力之間的落差只會由學生來買單。面對這種窘境,高校更應該在職前教育方面下足功夫,尤其是為該類學生和藝術類專業學生拓展職業見習、實踐空間,使學生在職前教育階段強化專業學習和實踐,真正具備一專多能特長,滿足當前學校、學生和家庭對美育師資的期待,為日后職業成長和專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民族院校服務地方美育文化建設的路徑
1.傳承地域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是藝術化民族特性的生成勞動方式,是活態的民族歷史革新與審美習性的顯現。[5]挖掘與整合這些傳統美育資源意味著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多元和諧的民族文化既是我們的文化根基,也是本土審美教育發展創新的動力。[6]83 民族院校處在文化藝術發展的前沿,是整個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地,是引領地方美育文化發展方向、服務美育文化發展等重要主體,弘揚、引領、傳承和普及地方民族文化,民族院校責無旁貸。因此,地方美育文化的建構不能脫離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承而孤立存在。在傳承與再造本土文化的同時,既要深省自身文化的欠缺,更要采取主動學習與積極交流的姿態,主動接受沖擊和碰撞,經過系列的互動、磨合,實現對本土文化的繼承與超越。[6]85 在不斷揚棄的過程中,傳承、汲取不同文化的優秀成果,從而推動民族院校美育和地方美育文化的共同發展。2.培養美育未來教師教師是美育課堂的主導,是美育質量的關鍵。于中小學而言,可以說中小學美育的主渠道依然在于課堂,美育仍然對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民族院校在美育學科專業發展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因為美育師資自身的學習經歷決定了他們日后從事美育實踐的基本水平,影響青少年學生接受的美育教育的質量,以及由此養成的藝術素養的高下。民族院校的學生本身生活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互生的環境中,校園內美育活動相對來說比較豐富多樣,且于藝術專業學生而言,美育實踐活動中需要學生全方位、多層次的參與,這就為美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難得的實踐經歷,使他們能在校園內外廣泛實踐,包括像北京市和蘭州市城關區正在開展的“高參小”“援教聯盟”項目,這些平臺為美育師資的培養提供了有效的高校與中小學美育課堂銜接機會,使美育未來教師能在職前接受職業訓練,有助其成為優秀的美育教育工作者,由此可以說地方美育文化建設有賴于美育師資隊伍建設職前教育狀況。3.開展美育師資培訓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應從建設一支合格的美育教師隊伍入手。職后培訓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美育教師的養成,既有賴于職前教育的豐富學習和實踐經歷,也需要在職后實踐中的不斷的感悟和磨礪,而開展針對性的美育師資培訓則是民族院校服務地方美育文化建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民族院??缮罨嘤杻热莺托问?,通過組織多維度的綜合類或專業類培訓、開展學術研討、舉辦教學匯報會等,或通過開展師徒結對、教學實驗等多種形式教研活動,加快一線美育師資專業發展和眼界拓展,助其提升教育教學能力、自身素質和美育專業水平和能力,使其能做好學生價值引導、審美提升、心靈塑造的工作,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為地方文化發展提供常做常新的動力。4.開展多元化美育實踐活動如果說藝術活動更注重校園內部的藝術呈現,那么藝術服務就更強調與社會的對接。[7]內容豐富多彩、類型多樣、多元化、優質化的美育實踐活動是促進地方美育文化發展最直觀、最高效的方式,也是平衡區域間優質美育資源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以地處甘肅省蘭州市的西北民族大學為例,該校藝術教育領域教學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在省域內活躍度較高。結合自身特色優勢,不僅參與常規的省內外各項展演,而且助力脫貧攻堅,加強社會服務,通過“推普送教”下鄉、“送經典下基層”和“高參小”項目實現先行先試,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弘揚傳承以及美育教育方面創造條件、打造平臺,形成民族院校服務地方美育文化建設的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服務策略,讓師生廣泛參與,不僅服務了地方美育發展需求,尤其是“三區三州”地區迫切需求,而且以此為契機,深入推進協同育人工作,形成了高校實踐育人與“高參小”項目融合發展的新機制,成為其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的鮮明特色。
四、結語
民族院校在服務地方美育發展方面更應該增強使命感、主動性和有效性,通過充分發揮其具有的人才和智力優勢,積極挖掘整理和研究地方美育文化資源,尋求美育文化資源開發和創新上的新突破,助推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服務地方美育文化建設的“嵌入型”,從研究、破解地方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難題入手,通過培養適應地方美育發展實際的優秀師資、對地方美育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服務,傳承地域民族文化,大力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組織師生以支教、援教、送教等方式參與多樣化的美育實踐活動,補償區域內美育教育公平,最終形成校地資源要素的互通互促和人才培養的高適配性的共生關系,構筑適應民族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美育生態壁龕,助力地方美育教育和美育文化發展提質增效。
[1]趙振華.新時期文化校園建設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2 (3 ):1.
[2]郭丹.新時代民族院校美育教育現狀及對策的SWOT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 (10 ):120.
[3]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鄭繼偉,譯.杭州:浙江教育版社,2001 :30.
[4]史紅.《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背景下的北京市中小學美育改革探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 (5 ):2.
[5]張立明.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的現狀探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2 (15 ):1.
[6]周曉露.貴州高校美育的建構與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承[J].銅仁學院學報,2012 (1 ):83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