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科大學學報雜志是SCD期刊嗎?
來源:投稿網 2025-01-12 9:30:15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雜志不是SCD期刊,經查詢安徽醫科大學學報雜志不在最新的2023年SCD期刊目錄中。
科學引文數據庫(英文名: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簡稱:SCD)是《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獨立研發、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國內引文數據庫。2023年最新版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目錄已于2022年12月公布,共涉及14個大類學科2534本期刊,相較于去年2860本期刊,本次目錄變更巨大。根據學科分類如下:
理學:共收錄198本期刊 | 工學:共收錄405本期刊 |
農學:共88本期刊 | 醫學:共收錄209本期刊 |
哲學:共收錄52本期刊 | 經濟學:共收錄97本期刊 |
法學:共收錄281本期刊 | 教育學:共收錄142本期刊 |
文學:共收錄164本期刊 | 歷史學:共收錄70本期刊 |
管理學:共收錄172本期刊 | 藝術學:共收錄83本期刊 |
交叉學科:4本期刊 | 綜合學科:共收錄569本期刊 |
SCD相關問題
問:SCD期刊是核心期刊嗎?
SCD是一個相對綜合性的數據庫,有文科也有理科刊物,有核心(統指國內的五大主流核心)也有普刊。
問:SCD期刊好發嗎?
相較于CSSCI、CSCD等核心期刊,SCD期刊相對好發一些。但此次更新后,不少好發的刊物已經被剔除。
問:哪些人適合發SCD期刊?
在讀碩士、教職人員、科研人員等。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投稿要求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雜志投稿須知
1、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是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1955年創刊,月刊。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四、五版收錄的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2009年RCCSE核心期刊排行榜A類期刊,被國內外多種數據庫收錄。本刊以原始研究論文為主,反映我校在科研、醫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進展;辟有專家筆談、基礎醫學研究、預防醫學研究、藥學研究、臨床醫學研究、技術與方法、綜述、講座等。作者以本校及附屬醫院、臨床學院的科研和醫務人員為主,外單位稿件必須是省級以上基金項目論文。 2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稿件要求資料真實可靠,內容充實,論點明確,推論嚴謹,設計合理,數據準確,結構嚴密,層次分明,文通句順,字跡端正;統計學檢驗方法應正確。論著和綜述一般4 500~6 000字,技術與方法3 000~4 000字。修回稿的撤稿須提出申請,如該文主要內容在他刊發表,本刊將通知作者所在單位,按一稿兩投處理,且兩年內將不再接受第一作者和責任作者的文章。 3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本刊審稿采用盲審制,即在為審稿人保密的同時,隱去作者的單位姓名;稿件由相關專家審閱。來稿第1頁須單獨列出文題、作者、作者單位、郵政編碼、電子信箱、聯系電話;作者個人信息在正文中不必出現,以便盲審。來稿須附電子文檔。 4 簡化漢字按1964年《簡化漢字總表》規定,不要用繁體字。文題應以簡明、確切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一般不超過20個字,不用非公知公認的縮寫詞、字符、代號?;鹳Y助課題、攻關或重點項目應在在首頁下標注說明,并注明課題編號。來稿一律應附關鍵詞(3~7個)和中國圖書分類號。 5 論著一律應附中、英文摘要。摘要中非標準的符號及術語第一次出現時應用全稱;省去“本文”、“作者”、“××年~××年”等用語,采用第3人稱表述。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姓名(前3名)用漢語拼音,姓前名后,姓、名的首字母大寫,雙名或復姓音節易混淆者應加隔音符號“′”。中英文摘要內容應相對應,字數在200字左右,應采用國際通用的結構式摘要。結構式摘要分四部分:1、目的:簡要說明研究的目的,并說明提出問題的緣由,表明研究的范圍和重要性。
2、、方法:簡要說明研究課題的基本設計,使用的材料和方法等。
3、、結果:簡要列出研究的主要結果和數據,敘述要具體、準確。
4、、結論:簡要說明經驗證、論證取得的正確觀察及其理論價值。 6 文內標題層次不宜過多,序號按1;1.1,1.2;1.1.1,1.1.2……的程序排列。標題一律左頂格。各級標題字數不宜過多,同級標題不應時有時無。論文按引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等次序結構撰寫。 7 計量單位和單位符號應采用國際單位制、國際單位名稱和代號。如μm、mm、km、mg、g、kg、ml、L、h、min、s、iv、ip、ig、sc、po、IU、mol、mol/L等。表示物質在人體的含量,統一用L(升)作分母,不得使用帶詞頭的分母(如μl、ml、dl、mm3),更不宜使用不是計量單位的“%”來表示每百毫升(/dl);克分子濃度、克當量濃度應改為物質的量濃度(mol/L)。構成比一律用小數表示(如中性粒細胞占70%應為中性粒細胞占0.70)。壓力、壓強、應力單位(如mmHg、cmH2O、atm、dyn/cm等)應換算成kPa;Ci應換算成GBq;rad應換算成Gy;Cal應換算成J。 8 凡使用阿拉伯數字得體的地方,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尾數有3個以上零的整數和小數點后有3個“0”的純小數,均可用“×10n”表示(n為正、負整數),但屬于有效數字的“0”必須寫出。小數點前或后超過4位數時,從小數點向左或向右,每3位數空1/4格。數字與外文字母間空1/4格。小數點后的有效數字位數應前后一致。 9 具有單位的數值范圍書寫應正確,如1.5 ml~9.6 ml可寫成1.5~9.6 ml。一系列數值的計量單位相同時,可在最末一個數值后標明單位,如。
5、10、15、20、25 mol/L。數值偏差如25℃±1℃也可寫成(25±1)℃,不宜寫成25±1℃,3萬~8萬不能寫成3~8萬,50%~80%不能寫成50~80%,3×105~8×105不能寫成3~8×105。體積5 cm×8 cm×10 cm或5×8×10 (cm3)不能寫成5×8×10 cm或5×8×10 cm3。 10 圖表應有自明性,可用文字敘述的則不必用圖表,圖、表不要相互重復。照片應清晰、對比度適宜,顯微鏡圖應注明放大倍數和染色方法。表用三線式。圖表在文中出現處應標明“此處插入圖(表)”的方框。 11 參考文獻僅限作者親自閱讀過的公開發表的最新文獻(5年以內),非直接閱讀過或內部刊物上的文獻不宜引用。引用文獻不要超過15條,按引用先后順序列于文末,并在引用處加注角碼。文獻人名均采用姓前名后(名縮寫)的著錄法。常用的期刊、專著著錄格式如下:[期刊] [序號] 作者(不超過3人者全部著錄,超過3人者取前3人,后加等或et al)篇名[J]. 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頁.[專著] [序號] 作者(著錄同期刊)篇名[M]//專著主要責任者.書名版次(第1版可不標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 12 本刊在收稿后立即給收稿通知并審稿,3個月內予以答復。查閱稿件務請注明稿件編號。作者寄回修改稿時必須認真填寫修回稿封面,并將原稿和修稿單一并寄回。稿件一經刊出,贈送當期《學報》2份。不用稿回復作者退稿意見。投稿請寄編輯部,勿寄給個人。來稿及修回稿均請自留底稿,以便進一步修改和防止丟失。為適應科技信息交流網絡化需要,本刊已通過因特網提供相關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