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記者雜志評職稱可以嗎?單位認可嗎?
來源:投稿網 2024-08-16 9:30:05
青年記者雜志是可以用于評職稱的。怎么判斷一本期刊是否可以用于評職稱了?首先要看期刊是否正規,正規的期刊都可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查詢,經查詢青年記者雜志國內刊號37-1003/G2國際刊號1002-2759是一本正規雜志,其次就要看作者的專業和單位文件要求了。
評審時所選的專業方向應該與期刊方向一致,如青年記者雜志是屬于文學類的專業期刊,主要欄目包括新聞觀察、 新聞與法、 前沿報告、 新聞實踐、 國際媒介、 調查與研究、 清音遠播、 理論視野、 觀察與批評、 傳媒史話、 刊首快語、 經營方略、 讀馬恩列原典、 記者部落、 傳媒教育、 國際媒介、 專題研討、 專欄。如果評審文學方向的職稱,青年記者雜志是個不錯的選擇。
最后一點,一定要了解清楚單位文件或者上級部門的文件具體要求,如果看不明白,或者對具體要求定義不清楚的,也可以咨詢投稿網在線客服,青年記者雜志是國家級期刊,仔細閱讀晉升文件,其中是否對期刊等級有要求,亦或者必須要科技核心、北大核心,或者是有單獨的評審認定期刊目錄。
青年記者投稿要求
歡迎投送新聞傳播核心研究領域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及時獨到深入、概念準確、針對性強、邏輯清晰、論證確鑿、文字質量高、簡潔流暢、清新可讀的稿件。
《青年記者》雜志的唯一投稿渠道是:qnjzbj@qq.com。稿件需投投稿郵箱通過編輯部統一審核,不與編輯個人聯系。10個工作日內未通知采用,即為未通過審核,請投其他雜志。
請在郵件主題中寫明“文章題目+作者姓名”,在郵件正文中寫明文章摘要和每位作者詳細身份,高校作者具體到二級學院。
請注意:
1.文章必須是自己寫作的文章,是原創。
2.必須是本人聯系發稿事宜,不可由他人(包括中介)聯系。
3.不可將自己已經公開發表過的作品稍加修改再發來。
4.不重復投送稿件,更不要將本刊已經回復不能刊用的文章再發來或稍加修改后再發來。
5.稿件發來后作者、文章主體、基金項目不可更改。基金項目需寫明項目名稱,需與文章內容有關。
以上事項責任自負。若發現問題,本刊今后不再刊登有問題作者的文章。
本刊不收一稿多投文章,若一稿多投責任自負,不能自己撤稿。
請在文章最后寫上查重率(附查重結果的頁面圖片,查重率控制在10%以下,若超過10%請申請撤稿)。若不方便查重,本刊來查重。
文章要結構清晰、語句簡潔通順,保證沒有錯別字、語句不通順和邏輯不清、事實和人名錯誤、引用錯誤、重復啰嗦、判斷不當、言過其辭、抄襲等問題。不可大段引用其他的文章。文中涉及的數據一定要用最新的數據。
本刊一頁純文字約2000字,文章字數最好是整頁字數。
請加摘要100-200個字。關鍵詞3-5個,中間用分號。若參考了其他資料,請一定注明參考文獻,并仔細核查參考文獻各要素內容、格式是否正確。參考文獻要素要齊全。參考文獻格式按國家標準格式GB/T7714-2015。正文中的參考文獻序號不要上標,因為本刊編審系統為文本格式,不識別上標序號(即序號不采用尾注、腳注形式,直接跟在文字后面就行)。參考文獻序號:[1][2][3][4][5][6][7][8][9][10]……用鍵盤P右面的[]輸入,括號為半角。參考文獻在正文中要有對應序號。
如正文中:
彭蘭教授指出,“媒介”與“非媒介”之間的界限淡化、模糊,甚至會消失。萬物皆媒的時代即將到來,泛媒介化的表現在于物體媒介化、人體終端化以及人機合一[1]。美國社會理論家馬爾庫塞(HerbertMarcuse)對“人為媒介所截除”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與批判,他指出統治者利用技術控制大眾,使人們成為“單向度的人”,即失去批判思維、否定維度的人[2]。
后面的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彭蘭.萬物皆媒——新一輪技術驅動的泛媒化趨勢[J].編輯之友,2016(3).
[2]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