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藝術的基本屬性是地方文化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11-29 10:00:05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60歲生日的吉祥,隨著輝煌歷史文化的誕生,隨著國家拯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第五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和第七屆湖北黃梅戲藝術節匯聚黃梅戲藝術時代精品,分別于2009年結束,這是中國黃梅戲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件文化事件。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想2009年3月1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黃岡市文化局局長肖紅娟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應該讓黃梅戲成為最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僅反映了光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意識和堅定信心,也表達了黃梅戲發源地人民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反映了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創新愿望,發展了黃梅戲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幸運的是,黃梅戲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已被黃岡市委、市政府列為科學發展理念的學習和實踐。市政府領導小組負責對贏得人民信任的重點事項之一進行集中監督和落實。
作為第一批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地方戲劇,黃梅戲藝術的基本屬性是地方文化。這種地方文化的屬性包含了中國文化和長江文化的兩個內涵,不僅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海洋和河流,廣泛而深刻的思想,也反映了長江文化的悠久歷史,委婉而優雅的風格。它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黃岡市乃至湖北省國內外著名的藝術作品。它是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之一,也是湖北省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文化部門和廣大黃梅戲藝術家認真貫徹落實湖北省委關于邀請黃梅戲回娘家的指示精神,遵循省文化廳提出的學習、傳承、借鑒、創新、創新的指導方針,在湖北省特別是鄂東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下,各級文化部門和廣大黃梅戲藝術工作者認真貫徹落實湖北省委關于邀請黃梅戲回娘家的指示精神,遵循省文化廳提出的學習、傳承、借鑒、創新、創新的指導方針,實施一個中心(以藝術創新帶動藝術質量全面提升為中心),四面展開(東向安徽學習競爭,西向武漢定位,北上首都唱湖北品牌,南下沿海擴大表演市場)戰略,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努力繁榮和振興黃梅戲藝術,進一步提升湖北黃梅戲藝術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成為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然而,面對湖北省黃梅戲的發展現狀,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我省面臨著諸多困難,如人才短缺、研究失誤、創作滯后、市場危機、發展不平衡、耐力不足等;面臨著七個缺點的障礙,包括重視當下、輕長期、重投資、輕體制改革、重生產、重創新、輕研究、重紅花、輕綠葉、重專業、輕業余、重臺灣、輕臺灣等七個缺點;面對安徽省理論創新、戲劇創新、藝術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的巨大壓力和挑戰。雖然湖北省各級黨委和政府都很重視,但新措施還不夠。如果我們繼續持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卡,繼續持有黃梅戲家族的金牌匾,我們就不會建立科學發展的創新理念,改革現有的制度和機制,努力發展,不需要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如果我們繼續持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卡,我們將繼續持有黃梅戲家族的金牌,創新將成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