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物館收藏管理的理論觀點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4-02-27 10:00:07
縱觀中國,5000年的古代文明發展和歷史積淀,以及歷代中國人的研究和收藏,為廣闊的中國土地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為博物館的建立和收藏的管理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博物館收藏是國家寶貴的科學、文化財富,是博物館產業活動的物質基礎。如何管理和充分利用收藏是博物館中心的工作之一。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有必要總結和總結過去的收藏管理理論工作,便在總結過去成就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收藏管理的理論研究,為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創新。
早在20世紀初,實業家張健就創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館(庭院)。此后,它宣布了中國博物館的誕生,隨后收藏管理也應運而生。張健在創建南通博物館時,提出了自己對博物館收藏管理的理論觀點。他認為,收集文物的方式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盡了歷代內府的收藏,向中國人民公開;二是鼓勵收藏家鄉,珍惜家鄉,與眾共存。對于文物的收藏范圍,他主張千年遠離國外。古今中外都要收集廣事,外歐、美、澳、阿、內鄉紳、父老、購買或乞討,準備百一。收藏應該是房間應該是多窗戶,光線和濕度應該是遠的。閣樓的架子不應該太高,但不應該是心胸,便于展示,容易刷。文物應妥善保存,并根據收藏的性質分為歷史、自然和藝術三部分。每個項目都應該是編號,并提出一個項目。張健還親自研究了博物館收藏的起源,識別了真實性,評論了價值,并邀請了專家參與此事。對于收藏倉庫,張健提出嚴格控制鑰匙,禁止非常和其他障礙,應遵守特定的章程期限,收藏管理人員的分工應有專人掌握圖表冊報告,其管理章程作為其他事情。張健對收藏管理相關方面的理論闡述是中國現代收藏管理論的首次討論,開啟了收藏管理理論研究的先例。
1925年,故宮博物院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它展示和儲存了原清宮收藏的歷代藝術珍品和歷史文物。從1925年到1932年,對文物進行了一些驗收,建立了倉庫,建立了收藏賬戶,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修復了一些文物,審查鑒定了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保管工作,為我國博物館收藏管理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和熱情支持文化和博物館事業。頒布了一系列關于博物館工作和文物收藏管理的規定,大大提高了博物館事業和收藏管理水平。
首先,對收藏品進行了清理和整改。初步建立了保管制度,由專人負責,并保證了收藏的安全。1956年召開的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對博物館收藏管理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到1964年,全國文化系統博物館已發展到228所。《博物館收藏保管暫行辦法》(草案)于1962年3月頒布,不僅對指導博物館收藏管理具有積極意義,而且對收藏管理理論進一步發展。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極大地破壞了博物館的業務和收藏管理,許多博物館被取消或關閉,博物館的珍貴收藏被視為四舊,成為當時清理和清理的對象;一些重要的歷史遺跡、古建筑和大量的私人收藏被嚴重破壞和搶劫,給博物館業務和收藏管理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
1976年四幫粉碎后,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博物館事業和收藏管理走上了全面恢復和發展的道路。1978年頒布的《博物館收藏試行辦法》和《博物館一級收藏評選標準》,使當時博物館收藏管理有規律可循,是全面恢復收藏管理的重要依據。
國家頒布了《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文物工作人員守則》、《文物拍攝暫行規定》、《博物館安全工作條例》。這些法律法規從不同角度對收藏管理作出了具體規定,使收藏管理者有法可循,這也是黨和國家對博物館收藏管理高度重視的體現。是廣大文化博物館工作者長期以來對收藏管理理論和實踐工作不斷研究探索的結果。
現在的問題是,政策法規齊全,關鍵在于認真落實和堅決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