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應用輸電團隊智能控制系統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08-25 09:00:01
一、輸電智能運檢隊管理模式構建思路
1.技術上
從線下離散到在線智能。將輸電檢測技術手段與先進傳感器、信息通信、自動控制等技術深度整合,以生產管理系統、智能物聯網監控平臺建設為技術支持,利用智能傳感器、無人機、通道可視化、移動檢查、機器人、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在輸電檢測團隊運行中的應用,實現設備廣泛互聯、狀態深度感知、風險主動預警。加快解決信息煙囪問題,深化移動終端數據集成共享媒體功能,促進設備、人員、平臺全息互聯、高效互動、在線智能可視化,提高設備安全水平,支持團隊精益運維和差異化維護。
2.業務上
從人工操作到人機協作的數字操作。積極應用輸電運輸檢驗隊管理數字支持平臺,覆蓋全業務、全過程、全場景,推進生產運行在線、移動、透明,全面建設數字隊伍,實現設備狀態智能研究判斷、現場操作準確控制、管理決策協調高效。“機器代人”以目標為導向,覆蓋團隊作業多維現場需求,全力提高輸電現場智能化、自動化作業水平,推進線路檢查模式“傳統的人工檢查”主要是機器巡邏、在線監控、人工巡邏和衛星遙感“人機協同獨立檢查”模式轉變,線路維護轉變為機器輔助帶電作業維護模式,實現輸電作業全場景數字化。
3.管理上
從事后被動響應到提前主動防御。依托輸電團隊智能控制平臺,整合六大災害預警中心監測預警、各種智能傳感等多源數據,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全面提高設備狀態監測和風險評估能力,實現設備本體狀態遠程全息監測,實時掌握通道外部環境信息,主動報警設備本體或環境異常,提前診斷和處理隱患缺陷,快速掌握調度預警信息,提前防治自然災害,協助團隊運檢人員制定應對措施,開展精準運維,促進設備運維“事后被動處置”到“提前主動防御”改變。完善制度標準,確保流程銜接順暢,業務運行高效,支持設備管理質量和效率的不斷提高。
4.隊伍上
從技術技能到知識復合。深化基層人才培養,全面建立技能型、專家型、管理型人才隊伍,培養一線技術專家和工匠隊伍。營造基層創新氛圍,促進團隊間知識共享與互動,最大限度地挖掘團隊內部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培養基層成果。拓展基層發展渠道,開闊視野,增長人才,提高素質。充分發揮骨干和專家作用,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培養團隊的自主動力和奉獻精神。培養成熟穩定的專業外包團隊,增強團隊的支持和保障能力。
實施輸電智能運檢隊管理模式框架
1.建立智能控制中心,推動團隊管理組織剛柔并濟
成立班組級監控中心作為班組的指揮管理機構和指揮管理機構“大腦”縱向貫通專業部門和上級智能運輸檢驗控制中心,形成自上而下的協同效應,形成自上而下的協同效應。“被動執行”轉變為“自主管理”,實現快速準確的資源配置。同時,形成以價值為中心的網絡組織關系,建立靈活的團隊組織,打破組織內外界限,加強各類專業人員的協作,促進團隊管理模式的靈活性、信息化、扁平化、集中化,使團隊成員成為執行者和指揮官,將組織目標轉化為自覺行動,提高快速響應能力和綜合創新活力,實現輸電檢查團隊管理剛性、靈活、高效,達到1+1>2的良好效果。
2.依托物聯網技術,促進團隊生產要素的實時感知
針對設備本體,在特高壓輸電線路、重要輸電通道、跨區域線路、重要過江通道等線路上,安裝各種低功耗無線傳感器,如金器溫度、導線電流、導線振動、導線溫度、桿塔傾斜等,全天候監測設備狀態和量。采用分布式故障診斷裝置和隱患診斷裝置,準確識別線路故障和異常放電。針對通道和氣象環境,大規模安裝具有邊緣計算能力的智能可視化裝置,采用無人機、直升機和機器人配備可見光相機、紅外成像儀、激光雷達,實現全視角協同檢查。整合國網覆冰、舞動、山火、雷電、臺風、地質災害六大災害中心的監測預警數據,提高線路氣象環境的全面實時感知能力。為團隊生產人員配備智能安全帽、智能手鐲、手持終端、無人機等單兵裝備,對操作人員的位置、身體狀態、作業行為進行全面監控,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和規范。
3.應用數字化管理平臺,支持精準高效的團隊作業管理
開發應用輸電團隊智能控制系統,提高團隊現場控制的滲透性和精益管理水平。打破系統應用障礙,整合移動運行、物聯網服務平臺、無人機控制平臺、調度生產管理系統、在線監控系統等專業系統數據,接入國家電網“六大”預警中心數據,一站式顯示團隊運行信息和設備數據,實時掌握線路電流、功率等運行參數和線路故障信息,通過數據清洗、轉換、集成等數據應用,實現設備缺陷和外部風險的主動預測和預警。基于數據挖掘,人工智能,5G通信技術,動態模擬工況分析,獨立生成管理策略,實現現場遠程輔助和智能決策指揮。
4.推進生產經營智能化替代,加快團隊經營模式轉型升級
充分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實現輸電運輸檢驗隊伍業務的全場景應用,逐步取代人工檢驗。重點推進輸電可視化、故障快速診斷決策、移動檢查、無人機檢查等成熟技術的應用,利用三維建模技術快速檢測通道和樹線隱患,重要交叉,評價環境溫度變化導致地面距離不足的風險,重點開展有針對性的運輸檢查工作,推動定期檢查向狀態檢查的轉變。采用分布式故障定位裝置、電網異物激光清除器、噴火無人機等應急作業設備,在不停電的基礎上快速零風險處理隱患,推動智能輸電運輸檢驗隊伍運輸檢驗方式向智能化轉型升級。
5.完善團隊保障機制,激發團隊創新創效的內生動力
根據輸電考核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團隊領導績效經理的作用,加強團隊績效全過程管理,增加績效結果在崗位晉升、人才選拔、培訓保障等方面的應用。“一專多能”以專家人才為目標,加強智能交通檢測技術培訓和能力建設,加強專家領導作用,擴大基層員工到上級單位的實踐和培訓渠道,為團隊人員規劃提供更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專家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隊伍,深化高校、廠家、科研院所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強新技術儲備,建立團隊創新生態,加快團隊層面項目成果的實施和轉化,提高團隊的自適應性。
結束語
通過整合三維檢查、物聯網感知、移動操作終端、通道可視化、智能識別報警等新型智能技術手段,可實現設備狀態可測、可視、可控,有效解決檢查效率低、控制智能水平不足的痛點,促進定期檢查向狀態檢查的轉變。借助輸電團隊智能控制系統,有效整合輸電專業業務系統數據資源,實現數據互聯、深度分析和輔助決策,推動輸電檢驗團隊向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轉變,大大減輕團隊管理負擔,不斷提高輸電檢驗團隊的精益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