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12-01 10:00:04
1.農業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背景。
農業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響應國家農村振興戰略的有力行動,是促進國家農業、農村工作,迫切需要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學生就業困難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提高高校核心競爭力,創業就業,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1]。黨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建設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培養一支了解農業、熱愛農村、熱愛農民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隊伍,是我國農業院校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農業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承擔國家和社會培訓所需的人才建設的歷史使命。始終堅持立德育人的根本要求,立足時展需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深化教學體制改革,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教育,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知農興農的創業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業能力,為實現扶貧和農村振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分析農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2.1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
一方面,政策保障機制、配套資金機制、學分認定和轉換機制、教師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另一方面,農業院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合理,缺乏系統、完整的課程體系,普遍存在理論性強、實踐指導不足等問題。目前,創新創業課程主要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學分少,課時少,不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此外,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脫節,與專業教育沒有融合。
2.2農業院校師資力量不足。
創新創業教師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者和指導者。創業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綜合知識,而且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然而,在當前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中,普遍存在缺乏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認識、缺乏創業指導經驗等問題。此外,教師只完成教學任務,沒有深刻認識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人才培訓的重要性,未能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難以形成對學生印象深刻、直觀的教育。
2.3校企合作教育氛圍不強。
構建校企合作的初衷是培養創新型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培養學生在校外實踐中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素質。但在與農業院校合作的過程中,企業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注重校企合作帶來的經濟效益,對校企合作的理解存在偏差,對校企合作教育深度的熱情不高,導致校企合作教育氛圍不強。此外,與企業合作建立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數量相對較少,未能充分滿足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企業實踐培訓機會。
2.4校園創業教育良好氛圍尚未形成。
對于一些創新創業活動,學校只要求負責學生日常管理的學生工作者或其他行政人員通知他們,而不是通過學校報紙、學校期刊、廣播和新媒體的幫助來大力宣傳學校。高校整體缺乏強烈的創業教育氛圍,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
2.5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模糊。
農業院校具有明顯的學科優勢和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學校的招生來源主要是農村學生。一些學生受到傳統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對大學生創業偏見的影響。雖然他們學習農業,但他們并不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農業。他們對學習農業的信念并不堅定,但他們決心致力于農業。大多數大學生畢業時都有明確的目的地,要么直接就業,要么繼續學習。一些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只有少數學生會選擇自己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