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和治療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10-10 10:00:11
據報道,頸動脈粥樣硬化是急性腦梗死的重要原因,CRP能準確反映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狀況。
同時,動脈粥樣硬化發展過程中白細胞(WBC)的血液含量發生了顯著變化[1]。為了進一步了解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選擇了50例中藥預防性治療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并選擇了50例西醫治療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回顧分析其臨床資料,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WBC)含量、血脂及空腹血糖。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數據中所有病例的診斷標準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標準。中醫治療組男28例,女22例,57~88歲,平均年齡(62.8±6.9歲)。西醫治療組男26例,女24例,55~87歲,平均年齡(62.9±7.1)。排除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嚴重影響血流病變指標等疾病。
1.2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組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等中藥治療,而西醫治療組采用西藥阿托伐他汀治療,治療時間為24周。
1.3危險因素檢測。
CRP檢測:患者入院第二天早上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3ml,離心分離血清,放在-20℃冰箱保存待測。檢測患者靜脈CRP含量,正常值為5mg/l。
WBC檢測: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早上空腹抽取患者靜脈血4ml,抗凝治療。抽血前禁止飲水。常規檢查患者血液采用醫院標準方法,正常WBC范圍為(4-10)×109/l[2]。
血脂和血糖檢測:靜脈血液在患者入院早晨空腹抽取,血脂和血糖代謝指標:總膽固醇(TC)、血清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空腹血糖。
1.4統計分析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每個測量數據均采用X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2結果
CRP、WBC、血脂和血糖水平均低于西醫治療組,其中CRP和WBC水平尤為明顯。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5)。詳見1。CRP和WBC在分析中醫治療組CRP、WBC、血脂和血糖水平指標時,分別與患者TC、TG、LDL和空腹血糖指標成正(P.05)有關,與HDL水平呈負相關。
3.討論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和治療應考慮病情的具體情況,全面掌握其病理特征,進行綜合征分化和治療,充分發揮中醫綜合調節身體功能的優勢,對病情進行多渠道、多環節、多靶點的干預和治療。目前,有文獻報道稱,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效果較好。但目前,頸動脈粥樣硬化臨床研究病例較少,缺乏隨機控制和可重復性差[3-4],應根據循證醫學和臨床藥理實驗管理規范的要求,進一步研究中醫治療,開展全面的臨床研究,證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效果。
根據這組數據,中醫組的CRP、WBC、血脂和血糖水平均低于西醫治療組。其中,CRP和WBC水平尤為明顯,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的統計意義(P.05)。在分析中醫治療組CRP、WBC、血脂和血糖水平指標時,CRP和WBC與患者的TC、TG、LDL和空腹血糖指標呈正相關(P.05),與H水平呈負相關(P.05)。
說明中醫對預防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有很好的療效,甚至優于西醫。
總之,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體內血脂、血糖代謝異常的臨床效果良好,值得進一步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