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面畸形分類與下頜形態分析
摘要:突面畸形的診斷分類自提出以來,在正畸臨床上逐步得到推廣應用。該分類方法以顏面形態作為考察入口,結合咬合關系、牙槽突度、頜骨位置及下頜形態等多個因素作為系統完整的觀測項目,將突面畸形分為牙槽性、骨源性、頜位性及混合性(包括混合Ⅰ型及Ⅱ型)4類。本文對突面畸形各分類的病理機制及相應治療方案作深入探討,并以診斷分類為指導,重新審視突面畸形的拔牙適應證。本文首次提出“下頜形態分析”這一重要診斷學概念,將頭顱定位側位片下頜骨體部總體形態與正中聯合凹勢的程度作為主要考察指標,得出了下頜2種主要形態(扁平長方形與厚重三角形)在突面畸形各分類中的分布規律:牙槽性及含有頜位后退因素的突面畸形下頜骨均呈扁平長方形,正中聯合凹勢較深,頦部前挺較明顯。對于骨源性突面畸形,部分病例下頜骨呈扁平長方形,但正中聯合凹勢較淺,頦部前挺欠佳;而另一部分病例下頜骨呈厚重三角形,正中聯合凹勢淺,頦部無前挺而呈后縮。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上海口腔醫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