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鐘兩音的曾侯乙編鐘十二音結構形態(下)
摘要:一鐘兩音不僅是先秦青銅樂器制造上的重大發明,也是設計、建構整個曾侯乙編鐘音系統、包括其鐘體十二音結構的邏輯起點和基石。在其受制于大小三度音程關系的限定條件下,周代樂人通過正側鼓音的十二音名配置和一鐘兩音的特定組合模式,把以音名呈現的、以單個三音組為十二音結構單元、由宮、徵、商、羽四個原位三音組形成的理論十二音,轉換設計成一種以一鐘兩音為構音單位的鐘體十二音結構。在曾侯乙編鐘的主體——中下層甬鐘和上層絢紋鈕鐘上,它是以三鐘六音的“一橫兩縱”或“三橫縱疊”組合模式構成的一對三音組為結構單元,由兩對三音組結構單元相加而成的六鐘十二音結構形態。由此,也產生了相應的三音組連接規律和音高排列樣式。通過一鐘兩音的研究視角發現,一些幾成定論的曾侯乙編鐘樂律學前期成果需要重新驗證。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中國音樂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