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碳水化合物對孤獨癥患兒腸道菌群體外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究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兒與健康兒童的腸道菌群利用不同碳水化合物產生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差異。方法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選擇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解放軍總醫院兒科門診的15例ASD患兒為研究對象,并匹配15名健康兒童為對照組;收集研究對象糞便,稀釋成10%懸濁液,然后分別接種到以乳果糖(LAU)、乳糖(LAT)、棉籽糖(RAF)、低聚半乳糖(GOS)、低聚異麥芽糖(IMO)和低聚甘露糖(MOS)為單碳源的腸道微生態小型模擬發酵系統中批量發酵24 h,檢測SCFAs濃度、底物降解率和產氣氣壓。結果 ASD組患兒糞便SCFAs濃度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YCFA(無碳源對照培養基,蛋白發酵為主)培養基發酵后總SCFAs、乙酸和丙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509、-2.509、-3.007,P=0.011、0.011、0.002);在添加LAT、RAF、GOS、IMO和MOS的培養基發酵后總SCFAs濃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385、2.344、2.675、2.344、2.302,P=0.016、0.019、0.007、0.019、0.021),而含LAU的培養基發酵后,兩組研究對象總SCFAs濃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ASD患兒腸道菌群利用蛋白發酵產SCFAs能力顯著低于健康對照,利用碳水化合物產SCFAs能力顯著高于健康對照。6種發酵底物中,乳果糖是最適合ASD患兒的碳水化合物,有改善ASD患兒腸道菌群產SCFAs的潛力。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中國微生態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