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不同手術入路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中重度骨關節炎早期臨床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 評價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創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中重度骨關節炎的可行性及早期臨床效果,并與傳統髕旁入路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比較。 方法 90例初次行全膝關節置換,內翻畸形≥10°的膝關節中重度骨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改良股肌下入路組(SMOC組)和傳統髕旁入路組(髕旁組),每組45例。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外側支持帶松解率、術中出血量、術后2 d血紅蛋白含量、術后引流量、輸血率、股四頭肌肌力恢復時間、鎮痛藥物使用情況,術后24 h及 6周VAS評分,以及術后6 d、3周、6周和6月HSS評分及膝關節被動活動度(ROM)。 結果 90例患者平均隨訪13(9~19)月。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X線檢查顯示假體位置及下肢力線良好,無感染、假體松動移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皮膚愈合問題等并發癥發生。與傳統髕旁組相比,SMOC組切口更短,術后引流量少,輔助鎮痛藥的使用率更低( P <0.05)。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SMOC組中無一例需使用外側支持帶松解以平衡髕股軌跡,而髕旁組12例(26.67%)需松解外側支持帶( P <0.01)。 SMOC組股四頭肌肌力恢復更迅速,術后無輸血病例, 術后2d Hb含量較高( P <0.01)。兩組術后24 h及6周膝關節VAS評分, 術后6 d、 3周和6周膝關節ROM和HSS評分比較, SMOC組均優于傳統髕旁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 <0.05), 但至術后6月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結論 采用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創全膝置換術可有效治療中重度骨關節炎,無需松解髕外側支持帶,近期康復效果優于傳統髕旁入路。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