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造山帶宿松變質雜巖變質演化過程
摘要:宿松變質雜巖位于大別造山帶最南端,是該造山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變質程度相對較低,記錄的變質演化信息相對較少,所以其變質 P-T 軌跡的構建一直是研究難點,制約了對大別造山帶形成過程的全面理解。針對宿松變質雜巖特征性巖石——石榴斜長角閃巖展開了細致的巖相學、礦物化學研究和熱力學評價。結果表明:該類巖石具有切爾馬克閃石+綠簾石+石英+金紅石(Ts+Ep+Qz+Rt)、石榴石+斜長石+切爾馬克閃石+石英+綠簾石+金紅石(Grt+Pl+Ts+Qz+Ep+Rt)、斜長石+切爾馬克閃石+石英+磁鐵礦(Pl+Ts+Qz+Mag)及以綠泥石+石英(Chl+Qz)為代表等4個變質階段礦物組合,其溫壓范圍依次為591 ℃-620 ℃、0.48-0.56 GPa,606 ℃-636 ℃、1.01-1.12 GPa,600 ℃-619 ℃、0.79-0.91 GPa,400 ℃-500 ℃、0.1-0.3 GPa,展現了一個近等溫升壓→近等溫降壓→降溫降壓的變質 P-T 軌跡。 P-T 軌跡的構建表明宿松變質雜巖經歷了早期快速俯沖、折返和晚期緩慢抬升過程,暗示了作為揚子板塊前緣塊體——宿松變質雜巖在大洋板片拖曳作用下迅速俯沖,由于板片斷離在浮力作用下迅速回返,并長時間停滯在上地殼層次,再緩慢上升至地表。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