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火腿加工過程中生物胺的變化規(guī)律
摘要:以用傳統(tǒng)發(fā)酵工藝制作的三川火腿為研究對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三川火腿腌制期、晾干期和堆焐發(fā)酵期中8種主要生物胺的質量濃度,探究三川火腿加工過程中生物胺的變化規(guī)律.結果表明:1)共檢測出7種生物胺,分別為苯乙胺、尸胺、腐胺、組胺、酪胺、亞精胺和精胺,未檢測出色胺,且苯乙胺只在腌制中期被檢出.其中,腐胺和精胺存在于三川火腿的整個加工過程中;尸胺的質量濃度在7種生物胺中最高,其次是精胺,尸胺的質量濃度在三川火腿加工過程中持續(xù)增加,在堆焐發(fā)酵后期達到最大值(69.24±12.54)mg/kg,但在堆焐發(fā)酵末期又開始顯著降低;亞精胺和精胺都保持著較平穩(wěn)的質量濃度變化,其中亞精胺的質量濃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苯乙胺只在腌制中期被檢出;組胺的質量濃度較低,最高僅為(22.52±5.25)mg/kg,較為安全.2)在三川火腿的整個加工過程中,總生物胺的質量濃度呈先上升、后平穩(wěn)、再上升的趨勢:新鮮三川火腿中總生物胺的質量濃度最低,為(5.84±1.30)mg/kg,到腌制中后期,總生物胺的質量濃度顯著增加(P〈0.05);進入晾干期,總生物胺的質量濃度增加不顯著(P〉0.05);堆焐發(fā)酵期是生物胺累積的主要時期,堆焐發(fā)酵后期的總生物胺的質量濃度最高,為(158.08±31.35)mg/kg.
注: 保護知識產(chǎn)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lián)系輕工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