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期間不同耕作形式旱坡地的土壤侵蝕動態特征
摘要:通過對本底值樣點和坡面采樣點^7Be的分布特征、格局與時間變化等進行分析,調查了雨季期間農作物生長覆蓋變化條件下循坡農耕地與復墾休耕坡地2塊樣地土壤顆粒流失特征,初步分析了保護性耕作及農作物覆蓋對土壤侵蝕的抑制作用。(1)在雨季前和雨季中期的"Be本底值剖面形態分布形態相似呈遞減型變化,而且^7Be分布特征反映了多場次降雨過程特征及其在土壤中遷移再分布的變化;循坡農耕地的^7Be濃度分布相對較小而且變異小,復墾的休耕坡地的^7Be濃度分布相對較高而且變異大,是由于土壤結構差異和鋤耕擾動程度不同帶來降雨滲透變化不同所致。(2)雨季開始的5月和8月坡地表土^7Be含量都低于同期本底值樣地的表土層^7Be含量,說明鋤耕和降雨過程明顯地擾動了土壤顆粒的分布,土壤顆粒流失速率變化范圍是在5.31~9.61 (kg/m^2)。(3)土壤顆粒流失速率的對比是復墾休耕地大于循坡耕地。主要是耕種擾動增大了復墾休耕地土壤顆粒流失狀況,而循坡耕地的保護性耕作和農作物覆蓋對地表土壤有一定的防護作用。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云南地理環境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