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臺風“杰拉華”與“海葵”降雨差異的水汽輸送特征
摘要:利用水平分辨率1.0°×1.0°的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資料、水平分辨率為2.5°×2.5°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大氣環流資料、水平分辨率為1.0°×1.0°的NCEP全球資料同化系統(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資料,結合拉格朗日混合單粒子軌跡模式(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對兩個路徑相似但降雨分布存在較大差別的登陸臺風“杰拉華”和“海葵”進行水汽輸送對比分析,并進一步探討水汽對于臺風“海葵”登陸減弱后引發暴雨增幅的影響。結果表明:登陸后臺風“海葵”維持時間和風雨的影響明顯強于“杰拉華”;陸地上輸送的水汽(59.9%)是臺風“杰拉華”的主要的水汽通道,但得不到暖洋面上的水汽補充,迫使其快速衰亡,降雨強度也較弱;而臺風“海葵”登陸后,南海和黃海依然為其提供了大部分的水汽,臺風“海葵”登陸后的水汽來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直接從洋面進入雨區的偏東水汽,另一類為與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s,TC)環流相聯系的偏南水汽。臺風“海葵”登陸后第一輪暴雨的水汽主要來源于日本以東洋面(61.2%),南海水汽輸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第二輪暴雨的增強。江蘇南部地區降雨的水汽主要來源于東海和中國東部地區(46.3%),中國東部地區蘊含的水汽和能量低于暖洋面,運行過程中攜帶的水汽量逐漸減少,可能是江蘇南部地區降雨強度偏弱的原因之一。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氣象與環境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