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監測指標的江南入梅早晚的氣候特征及影響系統分析
摘要:利用中國氣象局2014年的《梅雨監測業務規定》中的入梅日期資料、NCEP/NCAR再分析資料及NOAA海溫資料等,重點研究了1951—2015年江南入梅早、晚的氣候特征,及其與同期(5—6月)大氣環流及前期海表溫度變化的關系。結果表明,近65年來江南入梅日具有顯著的年際變化特征,入梅平均日期為6月8日,最早和最晚相差47 d。入梅日主要出現在6月,占80.0%。江南入梅偏早和偏晚年,對流層高層至低層的同期大尺度環流存在明顯的差異。入梅偏早年,高層南亞高壓和東亞副熱帶西風急流(西風急流)的建立較早,強度較強,南亞高壓北移到青藏高原上空亦偏早,西風急流北跳偏早;中層中高緯度經向環流較強,而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第1次北跳偏早;低層索馬里越赤道氣流建立較早,強度較強,西太平洋為反氣旋式距平環流;入梅偏晚年上述環流系統演變特征則基本相反。冬、春季海表溫度的異常是影響入梅早、晚的重要的外部強迫因子,也是重要的前期預測信號:當冬季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為負距平、澳大利亞東部海表溫度偶極子為正位相及春季北大西洋三極子處于正位相時,江南入梅偏早;上一年12月澳大利亞東側海表溫度偶極子和當年3月北大西洋三極子與江南入梅早、晚關系最為密切,當12月澳大利亞東部海表溫度偶極子為正位相時,副高第1次北跳偏早,當3月北大西洋三極子為正位相時,6月西風急流偏強、偏北,有利于江南入梅偏早。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氣象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