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冬季江淮氣旋逗點云區的雷達回波和氣流結構分析
摘要:2016年2月12-13日,受冷空氣和江淮氣旋暖鋒鋒生影響,山東出現一次極端暴雨雪天氣過程,全省有42個站的降水突破同期歷史記錄。采用多種觀測以及WRF模式模擬的熱力學變量,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氣流軌跡模式(HYSPLIT v4.9),分析了氣旋逗點云區云系的演變特征、降水不同階段氣旋逗點云區氣流結構和軌跡特征。結果表明:(1)江淮氣旋逗點云區由4條帶狀回波合并發展形成,氣旋形成后降水回波呈氣旋式旋轉、拉長,形成多條中尺度強降水帶。(2)降雨階段氣旋逗點頭從下到上主要由來自東海、黃海、日本海或內陸的邊界層氣團,來自中國南海和中南半島的暖濕氣團以及來自西亞和東歐的干冷氣團組成。氣旋逗點頭內有3個降水區:北部和南部暖濕氣團淺薄、層結穩定,為層狀云降水區;中部暖濕氣團深厚,中高層有條件性不穩定發展,為深厚的對流云降水區。氣旋逗點頭中南部的干冷空氣來自高層的西亞氣團,而剖面北部有來自中層(即青藏高原東部氣團)的干冷空氣,氣團明顯變性,對降水貢獻大。(3)降雪階段氣旋逗點頭從下到上主要由西伯利亞氣團、東海氣團、南海氣團和孟加拉灣氣團疊置而成。氣旋逗點頭西部層狀降水區分兩部分:北部為降雪區,南部為降雨區。降雪與降雨階段的明顯差別是冷濕的東海氣團下面是否有西伯利亞冷氣團。降雪區西伯利亞氣團上空東海氣團深厚,南海氣團淺薄;降雨區南海氣團深厚,東海氣團淺薄。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氣象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