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和2017年7月昆明大暴雨過程對比分析
摘要: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資料和多種加密觀測資料,對2013年7月18~19日和2017年7月19~20日發生在昆明城區局地性大暴雨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這兩次昆明局地性強降水過程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有,兩次過程的主要大尺度影響系統是青藏高壓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之間的輻合區以及低層切變線。來自南海和孟加拉灣洋面的水汽在輻合區交匯,產生強烈的水汽輻合,并在昆明地區附近形成深厚的水汽輻合層,是這兩次局地大暴雨天氣的主要水汽特征。兩高輻合區對暖濕不穩定氣流輻合抬升作用,觸發昆明地區產生中P尺度對流系統(MCS)云團,強降水出現在TBB等值線梯度比較大的區域。MCS云團不斷生消,也引發了兩次過程中短時強降水的發生。不同點有,2013年過程由于登陸臺風影響,使得水汽輻合更持久,加之上升運動也較強,因此過程降水持續時間也較長,達17小時。在強降雨開始前,昆明地區上空存在明顯的對流不穩定能量的積聚過程。2017年過程降水對流性更強,最大雨強70mm·h-1以上。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高原山地氣象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