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老工業區:歲月中的華彩
摘要:寧夏記憶之老工業篇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之初,為了加快建設步伐,中央決定從1958年起在若干年內從各省、市抽調一批勞動力和各類技術人員到寧夏支援其經濟文化建設。據統計,自治區成立以后到1960年,從各省、市、自治區通過有組織調動和自發移民到寧夏參加建設的人數近16萬,僅從上海、南京等地就遷入了127個小型企業和生產小組。1969~1970年從外省搬遷而成立的吳忠配件廠、中衛大河機床廠、銀川長城機床鑄造廠、西北軸承廠等20多家企業,隨廠遷移的人數就達60多萬。技術移民帶來的是寧夏經濟跳躍式地進入了重型工業結構階段。而"三線建設"中陸續建成投產的企業,促使寧夏形成了以煤碳、電力、機械、化工、紡織、建材、儀器儀表等工業為支柱并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這些企業為寧夏填補了許多工業上的空白,支撐了這里最初的現代工業發展,奠定了寧夏工業的基礎。時代更迭,當年叱咤風云的它們成為了"老企業",而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相當多的老工業企業或日漸式微或退出歷史舞臺,原工業遺址也正在或已經消失。這些承載了國家發展歷史、國家創業精神,見證著工業轉型升級的老工業區,是人類保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遺產。記錄行將消失的它們,也就是留住寧夏的記憶。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寧夏畫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