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海域游泳動物群落組成及其多樣性初步分析
摘要:為探究廣東江門海域游泳動物種類組成、資源密度、優勢種和多樣性及其變化趨勢,于2016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對該海域進行了4個航次的拖網數據調查。結果顯示,江門海域共發現游泳動物132種,隸屬17目60科,其中魚類94種,甲殼類31種,頭足類7種。各季節漁獲種類數差異較小,漁獲物中以魚類占絕對優勢,其次為甲殼類和頭足類。游泳動物全年的平均資源密度為291.61kg·km^–2,其中秋季最高(484.67kg·km^–2),夏季最低(76.76kg·km^–2)。相對重要性指數(IRI)表明,該海域主要優勢種為康氏小公魚(Stolephorus commersoni)、周氏新對蝦(Metapenaeus joyneri)、鳳鱭(Coilia mystus)和裘氏小沙丁魚(Sardinella jussieu)等(IRI>1000),其中康氏小公魚為全年優勢種。物種豐富度指數(D)變化范圍為2.325~3.029,均勻度指數(J')變化范圍為0.500~0.708,多樣性指數(H')變化范圍為1.201~3.032。分析表明,該海域漁獲物以小型魚類為主,個體小型化明顯,甲殼類優勢種類單一,與周邊海域對比,江門海域多樣性處于中等水平。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南方水產科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