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鹽湖鋰礦床成礦過程及分布規律
摘要:柴達木盆地鹽湖蘊藏230×10 4t鋰,集中分布在別勒灘、東西臺等4個鹽湖,占我國鹵水鋰資源總量~80%,戰略資源地位不言而喻。近年來提鋰技術及工程化研究倍受重視,而對鹽湖鋰礦成因和分布規律的了解凸顯不足,鋰礦資源流失嚴重與之不無關聯。研究查明,昆侖山高溫熱泉群含鋰泉水長期注入洪—那河,流入終端鹽湖,蒸發富集成礦;鋰的年輸入通量748.8 t,結合區內鹽湖鋰礦總儲量保守估算,成礦期始于14 ka BP之后;洪—那河早期主要流向別勒灘,在山前沖積扇向北推進、扇前河改道北流后,方才形成含鋰河水當前分配格局。據此,破解了別勒灘鋰礦在研究區儲量最大的原由。還查明了鋰礦床僅存在于別勒灘,而在達布遜等3個區段不能成礦的原因。闡明了鋰的來源與新生代火山噴發巖、深部巖漿房、昆侖大斷裂活動有關,以及含鋰熱水持續遠程輸送至鹽湖成礦的地貌和水文氣候動因。企業應當根據鋰的分布規律和礦床特征,迅速轉變鉀肥生產模式。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鹽湖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