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性善論
摘要:本文試圖對前人關于孟子性善論的研究進行全面總結和評析,認為前人在對孟子性善論的解釋中大體形成了十種不同的觀點,即心善說、善端說、向善說、可善說、有善說、人禽說、本原說、本體說、總體說、成長說。這十種解釋的理論基礎可從五組、十種不同類型的判斷方式來說明:先天判斷/后天判斷,本質判斷/特征判斷,全稱判斷/特稱判斷,比較判斷/總體判斷,以及價值判斷/事實判斷。其中后天判斷、本質判斷、全稱判斷都難以成立,本原說、總體說、成長說(部分)不符合孟子本意,不能成立。此外還可以得出,心善說、善端說、向善說、可善說、有善說、人禽說、本體說、成長說(部分)都只能找到部分文本上的依據,都不足以證明"性善",只能說明"性之善";因此把性善論從整體上歸結為上述十種觀點中的任何一種,都是片面的。本文主張,如果我們換個思路,不是糾纏孟子是不是真的證明了"人性善",而分析孟子如何說明了"人性之善",也許會有更多的發現。從"性之善"、而不是"性是善"的角度看性善論,也可以發現前述心善說、善端說、可善說、向善說、有善說、人禽說、本體說、成長說都對于我們理解人性之善有幫助。因此也許孟子真正的貢獻并不在于證明了"性善",而在于揭示了"性之善"。如果因為發現了上述某種觀點的價值,硬要為性善論辯護,就容易把性善論解釋成前面十種意見的一種或幾種,就會遇到種種難以克服的理論難題。拋棄尋找各種理由為性善論辯護的動機,轉而深入挖掘孟子所揭示的人性之善的內含,也許更有意義。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國學學刊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