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侵華戰爭末期日本的“學徒出陣”
摘要: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長期化,其"國小"、"兵員少"的弱點日益暴露。為了彌補兵員不足,日本政府兩次縮短大學和高等學校的修學時間,并最終廢止了在校大學生免除征兵的特權,將大批學生兵送往前線,產生了特殊的"學徒出陣"現象。"學徒出陣"是日本政府和軍部為煽動學生入伍而編造出來的詞匯,即學生入伍不像普通人那樣應召"出征",而是與古代武士征戰相仿稱為"出陣",更增加了幾分悲壯與"神圣"。"出陣"這一煽動性的古語既誤導了大批青年學生奮不顧身地上戰場,學生群體"我等本不期望生還"的豪言壯語也強化了全體日本人"一億玉碎"的狂熱戰爭情緒。探析"學徒出陣"現象在日本侵略戰爭中的影響與作用,深入剖析日本政府在發動戰爭過程中的責任,有助于后人進一步了解軍國主義教育對國民的毒害,反思日本法西斯主義興起的歷史教訓。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抗戰史料研究雜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