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生怨與十六觀——敦煌唐代觀無量壽經變形式發展的邏輯理路
摘要:敦煌保存了大量帶有"序分"(即"未生怨")和"正宗分"(即"十六觀")的唐代觀無量壽經變(簡稱觀經變),本文詳細梳理了自初唐,歷盛、中唐而至晚唐、五代、宋初歸義軍時期觀經變的發展脈絡,其形式上經歷了初唐橫卷式,盛唐早期棋格式、格子式、凹字式(即所謂"山"字式),盛唐中后期中堂式,中唐后期屏風式的變化過程。經考察發現,觀經變之未生怨與十六觀在描繪過程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原典的作用逐步減弱,圖解敘事的功能漸漸被作為觀經變圖像標志的功能所取代,經疏、疑偽經等新因素的闌入雖然完善了故事的邏輯,但卻破壞了畫面的邏輯。另外,壁面空間結構的變化對圖像的生成會產生重大影響,在故事邏輯線索沒有被割斷的情況下,畫面會以自身的邏輯安排、重組,呈現出新的不同于前代的風貌。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故宮學刊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