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宋金石窟佛教圖像的類型與組合分析
摘要:陜西北部北宋、金代石窟分布在以延安為中心的陜北高原,涉及至少13個市、縣的近50個地點,北宋晚期至金代早期為基本發展期。石窟結構以各種類型佛壇窟為主體,大、中、小規格俱全。石窟圖像絕大多數來源于唐、五代時期,可以分為主流、非主流兩大類。圖像組合以"三佛"(釋迦佛、彌勒佛、阿彌陀佛)為主尊者居多,周圍配置文殊與普賢菩薩、十六羅漢、涅槃與五百羅漢、水月觀自在菩薩、千佛、萬菩薩中的一種或幾種圖像,這些主流圖像連同其他非主流圖像共同構成石窟圖像。各種不同功能的圖像,采用疊加方式組織在同一石窟之中,同時表述多種佛教思想,形成顯著區域和時代特征。所反映的往生凈土、傳承佛法、菩薩行、倡導孝行、現世救濟思想,構成陜北宋金石窟的實質內涵。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故宮學刊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