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激勵延遲任務下抑郁癥自殺者的神經電生理特征及其與心理痛苦的關系
摘要:目的:探索心理痛苦,特別是痛苦逃避預測重性抑郁癥患者自殺的潛在神經電生理指標。方法:選取被試62人,包括抑郁自殺未遂組(MDD—SA,N=9)、抑郁自殺意念組(MDD—SI,N=24)和健康控制組(HC,N=29)。所有被試填寫BDI-Ⅱ(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TDPPs(三維心理痛苦量表)、BSI—W(貝克自殺意念量表-最嚴重時)和BSI—C量表(貝克自殺意念量表-最近一周),并采用金錢激勵延遲(Monetary Incentive Delay,MID)范式對被試進行ERP檢測,關注結果反饋階段所誘發的FRN和LPP波幅。結果:MDD—SA組的BSI—W、BSI—C、TDPPS總分和痛苦逃避維度分顯著高于MDD-SI和HC組。獎勵條件下接受負反饋時所誘發的FRN波幅值與痛苦體驗得分顯著負相關,接受正反饋所誘發的凹P與BDI—Ⅱ得分顯著負相關。中性條件下接受正反饋所誘發的LPP與BDI—Ⅱ、TDPPS總分、痛苦體驗和痛苦逃避得分顯著負相關。接受正反饋時:MDD—SA組懲罰條件所誘發的LPP波幅>中性條件;MDD-SI組獎勵條件所誘發的LPP波幅>懲罰和中性條件,但懲罰和中性條件之間差異不顯著;HC組獎勵條件誘發的LPP波幅>中性>懲罰條件。結論:痛苦逃避得分可作為區分高自殺風險重性抑郁癥患者的行為學指標。懲罰條件下的LPP的波幅可能是與痛苦加工過程密切相關的神經電生理指標。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