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上震旦統燈影組四段儲層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摘要:對于四川盆地北部(以下簡稱川北地區)上震旦統燈影組四段儲層特征和發育規律的研究大多數都基于全盆地燈影組沉積模式再結合區域地質背景加以推測,且在儲層發育規律及控制因素方面尚未達成共識。為了給川北地區的油氣勘探提供支持,利用巖心、常規及鑄體薄片、物性、壓汞等資料,研究了該區燈四段儲層的特征及分布規律,分析了燈四段儲層發育的主控因素及模式,并與川中地區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①川北地區燈四段儲層巖石類型主要為藻凝塊云巖、藻疊層云巖、藻屑云巖與砂屑云巖,儲集空間主要為藻格架孔和粒內溶孔,儲層類型包括丘核相孔洞型儲層、丘坪相裂縫—孔隙型儲層和淺灘相孔隙型儲層;②儲層主要發育在燈四段各亞段的中上部,一亞段以淺灘相孔隙型儲層為主,二亞段以丘核相孔洞型儲層和丘坪相裂縫—孔隙型儲層為主;③燈四段儲層主要受控于沉積相和成巖作用,丘核、顆粒灘和丘坪微相有利于儲層的發育,巖溶作用和重結晶作用有利于孔隙的形成,早成巖期巖溶作用是丘灘相儲層孔隙大規模增加的關鍵因素;④燈四段儲層的形成與演化可劃分為沉積—同生—準同生期原生孔隙形成、淺埋藏期原始孔隙減少、早成巖期次生孔隙大規模形成、中—深埋藏期次生孔隙調整等4個階段;⑤對比川北地區與川中地區的燈四段儲層,二者具有相似性但控制因素不同,前者為相控儲層,而后者則受控于沉積相與巖溶作用。結論認為,閬中—元壩—廣元—胡家壩一帶為川北地區燈四段儲層發育最有利區,南江—巴中一帶為較有利區。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天然氣工業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