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機械通氣對心肺復蘇患者通氣效果的回顧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心肺復蘇(CPR)時高級氣道建立后,機械通氣(MV)產生的通氣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12—2018-06期間我院急診科在CPR中采用MV進行治療的患者,并實時記錄心電、指氧及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波形參數至少18 min。收集入選CPR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復蘇時間、使用藥物、自主循環恢復(ROSC)時間。采用PetCO2計算CPR患者的通氣頻率,并按每2分鐘一個CPR周期將CPR時間分為9個周期,共18 min,比較不同CPR周期通氣頻率是否存在差異。2015年主流CPR指南,以2015年12月31日為界限,分為指南前組(2013-2015年)和指南后組(2016-2017年)。比較2015年指南前后不同時期通氣頻率是否存在差異及是否符合指南要求。結果:共納入68例CPR患者,其中ROSC率為35.3%,7 d生存率為0。每例患者納入前18 min通氣數據,共計納入1 224 minCPR通氣數據,通氣頻率中位值為22(16~29)次/min,通氣頻率合格率僅11.5%。與指南前組相比,指南后組通氣頻率合格率有所改善,但實際效果仍然很不理想,合格率低于20%。在9個CPR周期中,通氣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隨著CPR的進行,通氣頻率并未得到改善。在CPR中最常見的呼吸機報警類型為'氣道峰壓高',約占CPR患者的91.2%,其次是'通氣頻率過快'占89.7%,但'分鐘通氣量高'僅占29.4%,'分鐘通氣量不足'占70.6%。結論:對于心臟驟停患者,在CPR時采用機械通氣時,通氣頻率明顯高于10次/min,通氣頻率合格率低,且通氣頻率隨著CPR時間的延長,通氣頻率并無改善,呼吸機報警以氣道峰壓高、通氣頻率過快、分鐘通氣量低為主。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臨床急診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