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疑似奇異變形桿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調查分析
摘要:目的調查l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發生原因,為預防類似事件發生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現場流行病學和病例對照研究方法,制定病例定義,開展病例搜索,結合病例臨床、就餐史等信息查找可疑餐次,采集可疑食物、病例和環境等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結果共發現20例病例,均為廣東省珠海市某公司員工,罹惠率為18.7%(20/107)。臨床表現主要為腹痛(占100%,20/20)和腹瀉(占95%,19/20)。流行曲線顯示點源暴露模式。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9月6日中餐為可疑餐次(RR=8.63,95%cI:1.04-71.53),病例對照分析結果顯示,9月6日中餐的脆皮鴨為可疑食物(OR=5.11,95%CI:1.50~17.37),劑量一反應關系結果顯示進食脆皮鴨的量越多,發病的風險越高(P〈0.05)。實驗室從3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留樣脆皮鴨中檢出占優勢、同生化型的奇異變形桿菌,檢出率為10.8%(4/37)。結論在實驗室未能開展PFGE等分子分型方法時,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對于區分奇異變形桿菌的致腹瀉菌株和腸道正常攜帶菌株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建議將奇異變形桿菌的病原學監測納入食源性疾病監測的國家分子分型網絡體系PulseNet China。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華南預防醫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