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造山帶是印支碰撞造山帶嗎?
摘要:國內外一些學者認為秦嶺是一個印支碰撞造山帶.但迄今為止,秦嶺尚未發現三疊紀或古生代延續到三疊紀的洋盆存在的任何痕跡.秦嶺泥盆系-三疊系為濱、淺海相沉積,沒有遠洋沉積,更沒有鎂鐵質和超鎂鐵質巖石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放射蟲硅質巖組成的蛇綠巖套.泥盆系與下伏地質體之間有一個清楚的區域性角度不整合.商丹斷裂并不是印支期,而是加里東期的板塊縫合帶;其兩側,中朝板塊南緣和揚子板塊北緣均有十分清楚的加里東造山作用的記錄.沉積于揚子板塊北緣的中上泥盆統劉嶺群的放射性鉛同位素組成與北秦嶺相近,碎屑鋯石年齡譜系亦證明其物質主要來自中朝板塊南緣的北秦嶺造山帶.所謂勉略印支縫合帶中的勉略和三里崗蛇綠混雜巖中的鎂鐵質巖,同位素測年均為元古代之產物,后者又被南華系-震旦系沉積覆蓋.所謂勉略縫合帶,實為一區域性大斷裂帶.早古生代,其北側屬揚子板塊北部被動邊緣;南側為揚子板塊核心部分的揚子準地臺(小克拉通).所以,秦嶺的印支造山作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陸陸碰撞造山作用,而是海盆消失后的中朝與揚子2個小陸塊間逆沖-疊覆造山作用.作為秦嶺東延的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被認為是秦嶺印支碰撞造山的重要證據之一,但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巖是在造山作用過程中動態超高壓條件下形成的,僅用簡單的靜巖壓力來計算其形成深度,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野外地質觀察、構造地質學、變質巖石學、同位素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以及物理實驗等方面的實際資料和研究結果均說明超高壓變質作用并不是在上地幔而是在地殼內進行的.南秦嶺-大別山的地殼構造層次,上地殼自上而下依次為:未變質的沉積巖層、綠簾-藍片巖層、高壓變質巖層、超高壓變質巖層;下地殼為未卷入超高壓變質作用的麻粒巖相-高?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地球科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