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學的藝術主體論
摘要:對審美主體的研究是中華美學的重要內容。中華美學特別是儒家美學認為,審美主體決定著審美對象的創造,文品決定人品,文品與人品一致。這種觀念得到了“文氣說”的論證。這種觀念有其合理性,但也遮蔽了文品與人品的區別,它源于審美個性對現實個性的超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文質彬彬的君子,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回歸自然天性的真人。在傳統社會后期,儒道美學思想合流,審美個性與現實個性分離,涌現了“真情”說(徐渭)、“童心”說(李贄)、“至情”說(王夫之)、“性靈”說(袁宏道、袁枚)等。中華美學重視審美主體的修養,提出了“養氣說”。同時,中華美學也從主體角度探索了審美的動因,認為審美源于人的“天性”,起于“發憤”,生于“感物”。與西方美學的“天才論”不同,中華美學更重視后天的修養和創作過程中的靈感,這與中華美學不是主體論而是主體間性論,認為天人合一才是靈感的根源。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當代文壇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