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養護機械設備維修、維護管理策略研究
古麗巴合提
摘要:很久以來,公路養護單位在養護機械設備的管理上習慣于把維修工作看作簡單的技術管理工作,對機械維修的經濟性較少涉足,這使得機械維修工作的發展受到了制約。這種落后的管理理念,無法適應公路高速發展對機械化施工單位的管理需要。因此,有必須要對公路養護機械的維修管理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以不斷提升公路養護機械維修的效果和效益。
關鍵詞:養護機械 故障 產生機理 維修管理
0 引言
科學技術進步和交通基本建設的需求,為工程機械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高等級公路施工中,機械化大生產已完全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模式。高效、低耗、優質是工程機械使用性能的體現,是實現高等級公路建設目標任務的重要保證。為使工程機械在施工中充分發揮效能,對機械進行正確合理的維修保養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管好、用好、維修好工程機械是機械設備管理的主要職責。尤其應在如何抓好機械維修這一重要環節上下功夫,以確保機械處于完好的技術狀態。
1 公路養護工程機械設備故障產生的機理
機械設備在投入使用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內部和外界各種因素的作用,特別是受到各種能量的作用,其各個零部件、元器件、機構、裝置和整臺設備的各種參數都會發生變化。這些能量來自周圍的介質(包括操作工人和維修工人的作用)、設備內部(設備及其組成部分在運轉中經過變換、傳遞所獲得的能量)和潛伏應力(設備零件在鑄造、鍛造、加工過程中殘留的內應力和裝配應力等)。能量包括機械能(設備所產生或獲得的機械能除消耗于工作的部分外,有一部分還會以內應力形式保留在零件內部而使零件發生變形)、熱能(周圍介質溫度的變化和運轉中產生的熱能都會對設備及其零部件產生影響)、化學能(設備在含有水分和侵蝕成分的空氣中或在侵蝕介質下工作,化學作用會直接破壞設備的部分零部件)、核能(原子核裂變過程中釋放出來的核能不僅會對設備的材料產生作用,甚至會改變材料的性質)、電磁能(電磁振蕩對電子設備的干擾會使其元器件失效)、生物能(如熱帶地區有一種微生物能使某些塑料和金屬受到破壞)。這些能量對設備作用的結果會使設備的零件發生變形、磨損、斷裂、腐蝕等,引起設備參數發生變化,技術特性逐漸劣化,工作能力逐漸下降,最后導致故障的發生。
2 我國公路養護工程機械設備維修管理的現狀
維修管理是一項涉及范圍廣、人員多又相互聯系的系統性工作,如運行情況的記錄,維修間隔的控制,項目的實施,這其中包含了人、作業程序、檢查落實、經濟性分析控制等問題,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必將影響到最終實施結果。事實上,目前的管理現狀很難適應客觀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維修管理模式不合時宜 傳統的計劃預期檢修制,不太顧及維修的經濟性要求和經濟管理。因而這種管理模式是生產型的,而生產經營型的維修管理不僅要考慮設備生產的需要,更要追求維修的經濟型和維修的經濟管理。
2.2 維修管理系統不健全 各項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有些單位(尤其是基層單位)的管理機構沒有全面的管理規章制度,或有制度而不能按制度執行,造成維修管理水平低下。
2.3 重使用、輕管理:例如,在日常管理考核、評比中,對設備管理的考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對維修管理的投入不足等等。
2.4 維修計劃兌現率低:施工單位對下屬機械使用部門的制約不夠,使得修理計劃兌現率低、施修工期難保證、修理不徹底、忽視施修質量等現象時有發生。
2.5 管理技術相對落后: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檢測技術得不到廣泛應用,對于制造精度越來越高、結構越來越復雜和控制技術越來越先進的現代設備,很難憑經驗及時發現故障隱患。
2.6 安全管理不足:一些施工單位,忽視對機械設備的技術管理和安全管理,技術檔案不健全,安全裝置管理不當,造成一些人為的安全事故,增大了企業的負擔。
2.7 維修管理基礎設施跟不上 有些較先進的設備,對配件的質量以及燃料、潤滑油、液壓油的質量要求較高,一些采購人員業務知識欠缺,責任心不強,購置了一些劣質配件和劣質油料,使一些較先進的機械設備,由于使用了劣質配件和劣質油料,造成機械設備的早期損壞,降低了機械設備的使用效率。
3 針對現代工程機械維修管理的維修、維護策略選擇
從長遠來看,今后維修方式的發展方向是:以狀態監測(檢測)和診斷為基礎的多種維修方式的“有機”結合體。現代“維修”的概念再也不是原來的簡單修理,而是建立在狀態監測(檢測)和診斷基礎上的維護和修理的總和。它的目標是: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盡量減少修理次數,使用恢復手段將故障排除或抑制。 3.1 維護 這里的維護包括以清潔、緊固、調整、潤滑和防腐等為主要內容的維護保養以及檢查與檢測工作。通過日常點檢和定期點檢,測定機械的性能,掌握機械狀況及故障隱患,為采取相應的維護和修理手段提供科學依據。這種維護是高層次的預防性維護。經驗表明,機械的異常磨損、故障率高,其中75%是由于操作、維護不當造成的。為此,用強制手段來執行好維護不可少。
3.1.1 把維護程序化、規范化、標準化,以便有章可循 根據工程機械具體機型的結構特點,將維護的過程、內容程序化、規范化、表格化和標準化,可為評定維護質量和制定相應的配套管理手段打下基礎。
3.1.2 把維護納入企業的制度化、強制化管理 企業應在行政管理上對維護采用相應配套的強制手段,亦即把維護工作的好壞與工資收入、紀律處分和用工合同等一系列經濟的、行政的獎罰強制措施結合起來,并落到實處。
3.1.3 把維護納入行業的強制管理 對事關安全生產的關鍵設備或系統,單位應該定期檢查、強制維護,政府或行業有關部門應制定監督單位定期審驗,對維護差,有重大安全隱患的部門按規定給以停止施工等有關懲罰。
3.2 修理應堅持狀態修理為主、多種修理方式相結合的原則 隨著機械機電液一體化的出現,傳統的“浴盆曲線”已經不能代替所有的故障情況了。多種故障率(失效率)曲線的出現,使機械和零部件按照其不同的故障結構安排修理更具針對性和準確性。例如,上世紀90年代以來,工程機械的發動機、底盤傳動裝置、液壓系統、電子操作及監控系統等,都按照其各自的故障結構模式,在運轉期間采用定期、不定期的檢測和診斷,初步掌握了磨損和劣化程度,因而使得將狀態修理作為維修方式的主流完全成為可能。狀態修理的采用,有效地防止了修理過剩或是修理不足的情況發生。
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提高,狀態修理在修理中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大,但是不會完全取代基于時間周期結構的計劃修理。對于那些大型固定設備,與安全生產緊密相關的部位,以及有些不便于采用狀態監測(檢測)的總成部件,仍然要適當安排周期計劃性的修理與狀態修理相結合。
這里“狀態修理”的“狀態”不僅僅指的是機械的實際技術狀況,還包括施工企業整個工程的實際狀況。事實上,除了不可預測的突發性故障和事故修理外,有些通過狀態監測(檢測)已經發現的故障隱患,但是不至于引起連鎖性的損壞故障,也不影響施工質量,可適當讓其“帶病作業”,有計劃地安排在某項工程告一段落后,利用工閑或現場轉移之機進行修理;或者待到故障造成停機之后,采取事后修理。
4 結語
隨著公路建設事業的飛躍式發展,我國公路施工、養護工程機械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工程機械的技術含量、性能、質量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我國的工程機械維修必須與基本建設事業和機械發展相適應。因此,我們只有根據我國的機械維修現狀,并結合單位自身的機械維修需求,才能真正找到滿足現階段施工、養護工程機械維修需求的維修策略與模式。
[1]鐘勇.《公路施工設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工程機械與維修, 2005(15).
[2]李震勇.《公路養護機械維修管理淺析》[J].科技信息,2006(8).
[3]劉英群.《對工程機械維修與養護工作的研究》[J].今日科苑,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