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型水電站建設施工區的生態的影響及恢復
許文年
摘要:以向家壩水電站建設為例,全面分析了水電站建設施工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并提出了生態修復措施建議。 關鍵詞:水電站建設;施工影響;生態修復
向家壩水電站是金沙江最末一級水電站,一期工程施工時間從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二期工程施工時間從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盡管有關部門在向家壩電站建設過程中規劃并實施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環境保護措施,由于事物的認識是在的不斷實踐中得到深入,在施工期間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不少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導致工程區域環境質量有所下降,生態環境出現了惡化的趨勢。 一、研究區概況 (一)地理位置 向家壩水電站位于金沙江干流下游的向家壩谷出口處,是金沙江下游梯級開發的最末一個梯級,壩址左岸位于四川省宜賓縣,右岸位于云南省水富縣,庫區涉及云南省水富縣、綏江、永善,四川省宜賓、屏山、雷波共6個縣。 (二)地形地貌 向家壩壩址區位于云貴高原與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地區的結合部, 兩岸山勢向下游傾斜,谷坡相對低緩,地勢開闊,地形復雜。 (三)氣候條件 向家壩庫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 同時具有云南高原氣候向四川盆地氣候過渡的特點。區域內熱量充足、雨量豐沛、四季分明、水、熱也同步、夏季溫高濕度大、冬溫暖、無霜期長,有利于亞熱帶林木、農作物的生長。由于獨特的地形條件,加之地形高差懸殊,氣候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分布性較明顯,上游地區氣溫高于下游地區,降水則正好相反。 (四)生態環境 由于人為活動破壞嚴重,植被類型中原生植被大多破壞殆盡,現存植被主要以次生林為主。植被類型大致可分為五個類型,及闊葉林及闊葉疏林、針葉林、灌叢、灌草叢、農田植被。向家壩壩址區的植被類型主要以灌木林、草叢為主,覆蓋度高的森林植被較少。向家壩水電站施工擾動對陸生生態及水土流失的影響 1、施工擾動對陸生生態的影響 向家壩水電站工程施工對陸生生態的影響主要為:施工期間,樞紐工程建設、施工場地布置、料場開挖和渣場填筑等施工活動,直接破壞原有的地表植被,施工區占用現有植被覆蓋以后,將完全轉變為人工建筑,使原本就較為單一的景觀生態結構進一步簡單化;工程直接占用地將完全毀壞原有的植被類型,植被生物生產力將發生變化,生產量損失為 7391.53t,各植被類型損失的生產量以果園、經濟林、管草叢所占比例較大,占83.24%,農田占 12.86%。 2、施工擾動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1)工程占地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工程占地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表現在:破壞原有地表植被,降低土壤抗侵蝕力,重塑或破壞原地形地貌。在雨季,已發生濺蝕、細溝侵蝕等水土流失。 (2)工程開挖與回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工程開挖尤其是土方明挖使原有地表植被、地面組成物質、土壤結構及地形地貌受到破壞、擾動,地表裸露,失去原有植被的防沖、固土能力;同時工程開挖回填形成的裸露地表和高陡邊坡,使其自然穩定狀態受到破壞,易產生沖刷、垮塌現象,增加水土流失量。 (3)工程棄渣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因工程建設而產生的棄渣邊坡若不采取適當的攔擋、 護坡等防護措施, 棄渣表面長時間無植被覆蓋, 在沖溝洪水和雨水的沖刷下,造成渣體沖刷、坍塌,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 向家壩水電站施工占地破壞地表的統計表: 二、采取的對策 (一)陸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陸生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包括: 1、植被保護。植被保護又包括有三個方面:(1)濕潤河谷經濟林區。濕潤河谷是水庫淹沒區“果園、經濟林、人工疏林”面積最大的植被類型。為保護好這一植被類型,并使生態保護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擬在云南綏江縣和四川屏山縣龍橋鄉建立濕潤河谷經濟林區;(2)營造水土保持林或水源涵養林。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被破壞,因此防止水土流失,除了采用工程措施外,恢復水源地區的植被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在水庫上游和周圍地區建設水源保護林;(3)建設好基本農田。保持水土離不開基本農田建設,在丘陵山地上修建梯田是現在我國農村普遍采用的辦法。 2、恢復植被。主要措施為主河道兩側的陡坡上人工撒種耐干熱和貧瘠的坡柳、馬桑;沿江坡面旱地增設綠籬,減少水土流失;發展紫膠生產寄主樹;在沖刷易產生的紫色土區散播山黃麻或用山黃麻袋造林;發展大棚蔬菜,發展飼料材料種植經濟作物等。 (二)水土流失保持措施 1、大壩樞紐區:主體工程設計中以采用鋼筋混凝土襯護、混凝土襯護、掛網噴射混凝土封閉、坡面截排水溝及坡體排水、邊坡錨固、采空區回填及邊坡修整等措施加固巖體,從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完全滿足防護要求,在工程施工和運行期間不會發生水土流失危害。另外,為美化環境,結合廠區景觀規劃,在左右岸均設置了鋼筋混凝土框格梁,框格梁內回填客土撒播草種恢復植被。 2、道路防治區:挖方型路段在路基兩側均設置有漿砌片石內側和外側排水溝,開挖邊坡根據邊坡坡度、長度及地質等因素采取漿砌石或網格植草或噴植植被護坡。填方型路段兩側邊坡控制在 1:1.5,外側邊坡坡腳采用漿砌片石護腳墻擋護,兩側邊坡均采用干砌石防護。 3、石料場區:工程措施包括在邊坡坡腳修筑排水型截水溝,與料場周圍布置的排水溝相連;同時為了防止平臺與平地覆土后發生水土流失危害,在平臺、平地外側干砌塊石,修建成石坎梯田;植物設計措施,為恢復植被,解決當地就近搬遷農民的耕地問題, 規劃對開采形成的平地及平臺覆土。 平地覆土后由就近遷移的農民耕種;平臺覆土后撒播草種,種植當地適生灌叢,恢復植被。 4、棄渣場防治區:工程措施:坡腳防護、坡面防護及排水處理等。排水設計采用明暗結合,渣場四周設置截排水溝;在路基礎修建攔渣壩,坡面采用漿砌片石框格梁防護,并在框格梁內覆土撒播草籽綠化。植物措施設計:因渣場的渣料主要由碎石、卵礫石等組成,缺乏土壤,因此在工程措施實施后在棄渣上首先覆土,然后撒播草種進行綠化。 5、施工營地區:在主體工程設計中,在場地平整前,根據場地地形條件,先進行溝水處理,如在蓮花池區預先進行水波溪溝水處理等,在施工營地場地平整后,在場地周邊均布設了排水設施,回填、開挖邊坡采取護坡處理,可確保施工營地邊坡穩定、不受雨水及地表徑流沖刷。另外,根據水土保持的總體規劃在工程完工后,栽種樹木,恢復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