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風營水電站地下廠房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
吳述彧
摘要:索風營水電站地下廠房自2002年10月下旬大規模開挖以來,各部位地質條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揭露及驗證,據目前地質情況分析,整體圍巖穩定,但存在局部結構巖體的變形破壞、巖溶涌水、河水倒灌等工程地質問題,需根據各類情況作進一步的加強處理。
關鍵詞:索風營水電站 地下廠房 工程地質問題 工程處理
0 前言
索風營水電站地下廠房系統,布置于右岸,包括引水隧洞、廠房、主變洞、尾水隧洞,為3洞3機形式,總裝機容量600MW,受斷層、巖溶、層間錯動等影響,地質條件較復雜,加上交通洞、施工支洞的布置,地下洞室縱橫交錯,工程地質問題較多。其中地下廠房跨度24m,長135.5m,高60.405m,其自2002年10月下旬大規模開挖以來,上、下部位的地質條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揭露與驗證,據此,在工程地質條件重新分析及與前期資料對比的基礎上,現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介紹如下。
1基本地質條件
1.1地形地貌
索風營壩址區為峽谷地形,兩岸由兩層高大雄偉的順河陡崖組成,在兩陡崖間為T1y3泥巖形成的緩坡臺地,T1y3臺地沿層面傾向上游。河谷呈基本對稱的“U”型河谷,其以強烈的崩塌及溶蝕作用為主,漫灘分布零星且窄小,階地殘缺不全,共3級階地隱約可見。壩址區河流流向N7~10° E,枯期河水位高程758-762m,河水面寬54~75m,水深5~10m。
1.2地層巖性
巖層傾向上游,從上而下,洞室圍巖巖性依次為T1y2-3厚層至巨厚層塊狀灰巖,T1y2-2-2中厚層灰巖,T1y2-2-1薄層灰巖,T1y2-1-3極薄-薄層灰巖。從上至下,巖層單層厚度逐漸變薄,層間炭質薄膜逐漸增多,薄、極薄層灰巖夾層及層間錯動極其發育,局部兼有揉皺現象。巖層產狀略有變化,近河岸N70~80°W,SWD20~35°,靠山內N65~80°E,SED20~25°。
1.3構造
右岸地下洞室涉及的主要斷層有f2斷層,該斷層及兩側與之平行的結構面主要對引水隧洞進口段有較大影響。其余地段層間錯動、夾層極其發育,如目前揭示的fj2~fj6,及fpd2-4-1等。T1y2-3內僅見裂隙發育,局部層面偶有泥膜;fj2,為T1y2-3/T1y2-2-2分界面,厚度變化較大,性狀時好時差;T1y2-2-2內主要有fj5及小斷層fpd2-4-1,均較連續,厚度大,泥質充填,性狀差,并局部巖溶;fpd2-4-1傾角陡于巖層。fj6,為T1y2-2-2/T1y2-2-1分界面,性狀其本同fj5;T1y2-2-1、T1y2-1-3巖層均薄,層間夾層及層間錯動極其發育,厚度大于1cm的間距在0.7-1m左右,連續,多有軟化現象,fj3、fj4僅為其中的略具代表性的兩條,fj4厚度達10~30cm,一般層面則多有炭質薄膜。
厚層、中厚層灰巖中裂隙少量發育,以NNE、NEE兩組陡傾裂隙為主,廠房區除少數較大裂隙充填有泥質,局部并有溶蝕現象外,一般裂隙以方解石充填為主,面平直粗糙,寬小于0.5cm,連通率小于30%,主變洞或近地表多有夾泥現象。薄、極薄層灰巖,方解石脈及隱節理發育,間距小于0.1m。
1.4巖溶水文地質
據前期鉆孔勘察,地下水位近岸邊為761~762m,靠山內為763m左右,一般高于河水位1~3m,水力比降1~2%,為地下水補給河水動力類型,地下水低平帶寬大于230m。
巖溶主要沿斷層、裂隙及順層發育。最大巖溶為K11巖溶管道。經前期勘探,其在PD2-2底板下分布長達70余米,最低高程在762m左右,主要沿N70°E裂隙發育,呈一縫狀巖溶管道,寬度1~2m,下部順層發展(fj5及fpd2-4-1),形成傾向河流的帶狀巖溶管道,其主要出口可能有多個,Sb4、Sb6等。
2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分析與評價
2.1圍巖分類及穩定性分析
從開挖揭露的情況來,前期預測的地層巖性和主要結構面同開挖后的情況是一致的,主要差別在于分界線、結構面的具體位置,產狀及性狀略有差異。
(1)圍巖分類及整體穩定性
圍巖基本分類同前,為II-IV類。
頂拱以II-III1類為主,根據開挖揭露情況展示圖統計,T1y2-3(厚層灰巖)占56%,T1y2-2-2(中厚層灰巖)占44%。T1y2-3厚層灰巖,層面不發育,穩定性較好,為II類圍巖;T1y2-2-2中厚層灰巖,結構面發育一般,穩定性稍差,為III1類圍巖。
邊墻,以III1-IV類為主。上部為T1y2-2-2中厚層灰巖,屬III1類圍巖;中部為T1y2-2-1薄層灰巖屬III2類圍巖,下部為T1y2-1-3薄、極薄層灰巖,巖體較破碎,層間夾層發育,穩定性差,屬IV類圍巖。
綜上所述,廠房區無大型斷裂,且均為灰巖,巖層層厚成為影響圍巖分類的主要因素,其雖II至IV類圍巖均有,但影響洞室圍巖穩定的關鍵部位頂拱為II、III1類圍巖,對洞室穩定有利,廠房的圍巖整體穩定。
巖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如表1。
表1 地下廠房各層巖體力學參數建議值表
地層
巖性
風
化
容重
變模
濕抗壓
泊
松
比
抗剪
巖體綜合
抗剪斷
圍巖
分類
單位
彈抗系數
Ko
(GPa)
(KN/m3)
∥
⊥
(MPa)
f
f’
C’(MPa)
(MPa/m)
T1y2-3
厚層灰巖,塊狀結構。
微新
27.0
12
12
65
0.25
0.70
1.2
1.2
II
6000
T1y2-2-2
中厚夾薄層灰巖。層狀結構。
微新
27.0
8.0
6.5
45
0.30
0.65
1.0
1.0
III1
4000
T1y2-2-1
薄層灰巖,薄層狀結構
微新
27.0
6.0
4.0
42
0.32
0.55
0.8
0.6
III2
3200
T1y2-1-3
極薄、薄層層灰巖巖,夾炭質層。極薄層狀結構。
微新
27.0
5.0
3.0
40
0.32
0.55
0.7
0.5
IV
2500
(1)以上參數未考慮溶洞影響。
(2)巖體綜合抗剪強度指完整巖體強度,層面及裂隙方向強度不能用此表。
(2)局部結構巖體穩定分析
①頂拱:
同前期分析,層間錯動fj2、fj5與N70°E,NWD70-80°及N0-20°E,SED80°兩組陡傾裂隙組合,以層間錯動面為頂剝離面,裂隙為側向切割面,形成上游薄下游厚的楔形錐體。
fj5性狀差,其在頂拱形成的塌落體,頂部沿面完全分離,穩定性較差,但影響范圍小,據統計面積為271m2,占7.4%,錐體頂尖位于安裝間NE下游角,最厚6m左右。
fj2影響范圍較大,面積為1627m,占廠房頂拱面積的44%,錐體頂尖亦位于安裝間NE下游角,最厚為13m左右,其面性狀比前預測稍好,局部尚有c值維系,穩定性相對較好。
由于上述結構巖體的形成,并受裂隙的發育程度影響,而目前揭露的情況,大裂隙發育較少,一般裂隙連通率小于<30%,巖體完整性較好,結構巖體尚能自穩。
從目前開挖的情況,廠房頂拱T1y2-3厚層灰巖基本無掉塊現象,開挖面較完整,而T1y2-2-2中厚層灰巖地段則主要在fj2、fj5及層面夾泥多的地段沿層間錯動或層面剝離有小掉塊,開挖面相對破碎,表現出疊板狀,在下游拱座部位,由于fj5、fpd2-4-1、巖溶的發育,及平行洞軸線方向的反傾裂隙較多,穩定性較差。
②邊墻
下游邊墻屬順向邊墻,對于中厚層及薄層灰巖,夾層與層間錯動發育,受裂隙切割后易產生順層滑移塊體,穩定性較差。T1y2-2-2中厚層灰巖中構成不利底滑面的結構面有fj5、fpd2-4-1、fj6。其中fpd2-4-1切傾角陡于層面,傾角40°,兩側受裂隙切割,頂部以fj5為界,形成楔形體,穩定性較差。T1y2-2-1薄層灰巖及T1y2-1-3薄、極薄層灰巖中因夾層極發育,不利底滑面密集,其以fj3、fj4為代表,間距1~5m不等。就現巖壁吊車部位上段開挖揭露的情況來看,此類巖體破壞型式普遍存在,由于應力調整,巖壁產生卸荷松動,產生多處巖體后緣以平行洞軸線的陡傾直立裂隙為切割面,底面順夾層、層間錯動向外滑移,最大位移量達到7-8cm。
上游邊墻屬逆向邊墻,整體穩定,局部將因N70°E反傾陡傾裂隙切割,產生小規模不穩定塊體。就目前上段開挖揭露的情況來看,此類巖體破壞型式不多,僅局部存在。
NE、SW邊墻均為橫向坡,整體穩定,局部因裂隙切割有不穩定塊體。
根據上述條件,各結構面抗剪強度建議如表2。
表2 廠房結構面抗剪強度建議值表
結構面名稱
結構面
傾角
(°)
抗剪強度
備注
f(f’)
c(c’)(MPa)
NNE、NEE、NNW裂隙綜合抗剪斷(含巖橋)
70~90
0.65
0.5
T1y2-3、T1y2-2-2中連通率<30%
0.60
0.45
T1y2-2-1中連通率30-40%
0.55
0.15
T1y2-1-3中隱節理發育。
fj2
0.40
0.01
綜合
fj3~fj6等層間錯動及fPD2-4-1
0.25
0
不含溶洞段
T1y2-2-2一般層面
0.55
0.1
不含泥質,間距40-50cm。
T1y2-2-2有泥膜層面
0.45
0.02
集中于fj2~fj5之間,間距20-30cm。
T1y2-2-1中炭質及黃色泥質夾層
0.28
0.002
間距5-6m。
T1y2-2-1中一般層面
0.45
0.02
間距10-20cm。
T1y2-1中炭質夾層
0.30
0.005
間距0.7~1m。
T1y2-1中一般層面(含炭質薄膜)
0.35
0.01
間距<0.1m。
2.2廠房涌水涌泥預測
(1)K11巖溶管道的涌水,因其地表積匯水面積有限,估計一般流量<20L/s,汛期最大涌水200L/s。
(2)河水位以下開挖時,廠房基坑涌水除受K11巖溶管道的巖溶水補給外,尚接受河水倒灌,其進口主要沿岸坡順層小溶洞、溶蝕裂隙及零星的小管道等。河水倒灌是地下廠房基坑涌水的主要形式及來源。
(3)沿fj5、fpd2-4-1發育的溶洞中有黃色粘土及塊石等洞室充填物,其下游側揭露出口傾向廠房內汛期地下水活動加強,充填物將向廠房滑落,形成涌泥、涌水等不利地質現象,影響施工安全。
2.3處理建議
(1)T1y2-3厚層灰巖,為II類圍巖,圍巖基本穩定,支護措施需考慮局部因裂隙切割而可能產生的掉塊、風化及施工爆破影響,其主要分布于頂拱,建議噴錨支護;T1y2-2-2中厚層灰巖,為III1類圍巖,圍巖穩定性稍差,頂拱建議噴錨加鋼筋網,邊墻噴錨支護;T1y2-2-1及T1y2-1-3薄、極薄層灰巖,為III2-IV類圍巖,圍巖穩定性差,其分布在邊墻部位,建議噴錨加鋼筋網。目前開挖揭露的頂拱,設計方面主要進行噴錨支護,錨桿長度有9m、6m兩種,間距2.4m,噴鋼纖維砼或聚丙烯砼(C25)15cm。
(2)對局部結構塊體加強支護,宜采用長預應力錨桿為永久性加固措施,頂部錨固深度最深應切穿fj2,到達厚層灰巖一定深度,頂拱下游側及下游邊墻錨桿方向應盡量切穿并垂直fj5、fpd2-4-1、fj6等結構面,并采用快速監測方法對塊體穩定進行監測。T1y2-2-1及T1y2-1-3層位建議加系統長錨桿。目前設計方面對巖壁吊車梁位置布置了預應力錨索,但頂拱的圍巖未作加強處理,安全度可能不夠,應密切關注變形監測情況,同時需對下游邊墻已出現的變形破壞,采用物探手段了解變形松動圈厚度,盡快加強監測,清除已嚴重變形破壞的巖體,采取預應力錨桿、錨索等加強支護等措施。
(3)對巖溶管道水宜采取抽排,對河水倒灌以堵為主的處理措施。巖溶管道水處理重點在于K11巖溶系統;河水倒灌處理則主要是對靠河側巖溶管道進行封堵,同時對周邊一定范圍內進行帷幕灌漿,對尾水洞未能作帷幕灌漿的地段應在巖體表層作砼噴護。
(4)對開挖揭露的巖溶管道、溶蝕帶、斷層等需局部深挖回填或灌漿處理。安裝間上游邊墻的K11溶洞,在開挖過程中為處理之重點,宜在開挖之前,在廠房區外對巖溶管道水進行引排后,對其進行灌漿充填,并用長錨桿加固。目前廠房內揭露的溶洞主要是沿fj5、fPD2-4-1發育,廠房頂拱下游側的溶洞在作好引、排水管后已進行了混凝土回填與封堵,安裝間778-772m開挖時上游邊墻揭露的K11溶洞在清泥處理處理后將混凝土回填與封堵,因該溶洞在上游側尚沿平行廠軸線方向的陡裂直立裂隙發育,長達70余m,與邊墻距離僅3-5m,應還需加強支護。
(5)上游結合繞壩與庫首滲漏設置防滲帷幕,防止運行期的繞壩滲漏產生的涌水及水壓力對廠房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