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林水電站壩區巖溶水文地質特點及其對工程建設之影響
吳述彧
摘要:思林水電站壩址區巖溶強烈發育,大壩、地下廠房、導流洞等主要建筑物均遭遇巖溶。巖溶對工程建設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如巖溶涌水、河水倒灌、圍巖穩定等。本文通過對其巖溶發育特征的介紹,便于針對各建筑物特點,采取不同的工程處理措施。
關鍵詞:思林水電站 巖溶水文地質 工程影響 工程處理
思林水電站位于貴州烏江中游河段,距下游的思南縣城23km。是一個以發電為主,兼顧航運、防洪和灌溉綜合效益的水利樞紐。水庫設計正常蓄水位440m,上游接構皮灘水電站廠房尾水,總庫容16.54億m3。最大壩高117m,裝機容量1000MW。
經1995年可研論證,思林水電站的原推薦方案樞紐布置為:玉龍山壩線、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右岸地下廠房、左岸垂直升船機,施工導流方案為左岸2條導流洞。
該電站壩址區以可溶巖為主,巖溶發育,規模較大,特別是左岸發育多個大規模的巖溶管道系統,為工程建設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本文將對其巖溶水文地質特點及對工程建設的不利影響作簡要介紹。
壩址位于思林糧站至F4斷層間的兩扇巖附近。自思林糧站起河流走向由N45°E轉至S65°E,至下游4km烏江與龍底江匯合后轉向北,形成河間及河灣地塊。壩址區河段山體雄厚,除500-525m為烏江寬谷期巖溶臺面緩坡地形較開闊外,上下均為45-70°陡坡,基本呈對稱“V”型,枯水期河面高程364m左右,水面寬70-120m,水深20-30m,汛期漲幅可達25m,440m高程時谷寬265m。
從上游至下游,涉及的地層主要為二疊系下統至三疊系下統之灰巖和泥頁巖,第四系堆積物分布零星。各層簡述如下:
二疊系下統(P1)
棲霞、茅口組(P1q、P1m):為厚、巨厚層灰巖,含燧石結核。
吳家坪組(P2w):分P2w1、P2w2、P2w3、P2w4、P2w5共5段。其總體為含燧石結核灰巖、硅質巖、硅質灰巖夾泥頁巖、炭質頁巖、煤層等。其中P2w1夾劣質煤層、P2w3、P2w5泥頁巖與硅質巖、硅質灰巖呈互層狀。
長興組(P2c):深灰色中厚-厚層含燧石結核生物碎屑灰巖。
三疊系下統夜郎組(T1y),分三段:
第一段(T1y1),為薄-極薄層粘土巖夾泥質灰巖。
第二段(T1y2),分三層:第一層(T1y2-1)為薄-極薄層泥晶灰巖。第二層(T1y2-2)為中厚-厚層泥晶灰巖、白云巖等。第三層(T1y2-3)為極薄-中厚層泥質灰巖、泥晶灰巖等。
第三段(T1y3),為紫紅色薄-中厚層粘土巖夾灰巖。
永寧鎮組(T1yn),分兩段:
第一段(T1yn1),上部極薄-中厚層粉晶灰巖、灰質白云巖,下部中厚-厚層。
第二段(T1yn2),分為兩層:第一層(T1yn2-1)角礫狀白云巖夾灰色極薄層白云巖,第二層(T1yn2-2)薄、中厚層白云質灰巖、灰巖夾多層角礫狀白云巖透鏡體。
第四系主要有分布于兩岸階地及河床的沖積(Qal)亞粘土和卵礫石層,分布于山腳的多為崩積(Qcol)塊碎石夾粘土,分布于較平緩岸坡的多為殘坡積(Qedl)粘土夾碎塊石。
主要地質構造有塘頭向斜、F4斷層。
塘頭向斜軸在F4斷層下游120m橫穿烏江兩岸。壩址主要位于塘頭向斜NW翼,該翼在F4上游地層發生倒轉,巖層產狀N40oE,NW∠70o;F4斷層為一區域性斷層,產狀N43 oE,NW∠60o。
裂隙發育多組。
主要物理地質現象主要有卸荷、崩塌、巖石(體)風化及夾層夾泥。
卸荷多見于岸坡,主要沿NW向裂隙擴展,平行河流。
崩塌見于陡壁岸坡,下多有崩塌堆積物。
泥頁巖、粉砂巖含量較多的地層如P2w1、、P2w3、P2w5、T1y1、、T1y3層,物理風化強烈,分級明顯,可分為強、弱、微三級;灰巖以化學風化為主,分級不明顯,大致分為弱、微二級。
壩址區兩岸巖溶泉點發育,鉆孔地下水位長觀高于河水位,烏江屬地下水補給河水類型。地下水橫向徑流帶發育,兩岸300m范圍內屬地下水低平帶,水力坡降約0.5%。
根據地表調查、平硐、鉆孔等揭示,壩址區對建筑物區有較大影響的巖溶系統或管道共有10余個。如圖2-1所示。
左岸:P1q中有K-12暗河,P1m中有K-11(S66)巖溶泉、Sj-5季節性巖溶泉;P2c內有K-30巖溶管道系統;T1y2內有K-31巖溶管道系統,T1yn1中有Sj-3、Sj-20季節性巖泉溶。發育規模較大的有:
K-12暗河:發育于P1q灰巖內,沿層面發育,常年有水,為一暗河通道,流量變化大,汛期可達13m3/s。源頭在符家溝盲谷,總長1.5km,出口高程高于枯期河面10m左右,洞內有砂卵礫石分布。
K-11(S66)巖溶管道(泉):發育于P1m灰巖內,沿層間褶曲順層發育水平溶洞,洞口分布高程高于河面10余m,可見洞長14m,寬13m,高8m,枯期流量為2-3L/s,有冷風吹出,推測內部有較大溶洞。
K-30巖溶管道(泉):發育于左岸P2c灰巖中部,沿層面發育,常年有水流。其匯水面積1.98km2,一般流量9~140L/s,汛期洪峰流量大。有分支溶洞與S2連通,內有多層巖溶管道及倒虹吸管道。
K-31巖溶管道(泉):發育于T1y2-2,沿層面及NW向橫張裂隙發育。出口高程高于河面10余m,由洞口向山內呈階梯狀下降至366m高程后順層發育水平溶洞,據平硐揭露其在深部形成多個巖溶潭,在河水面以下尚有出口。其匯水面積2.0km2,多年平均流量51L/s,汛期洪峰流量大,見由PD-23平硐內溢流。
右岸:P1m中有K-28巖溶管道,P2c內有S-65巖溶管道系統;T1y2內有K-29落水洞系統、S-64巖溶泉、Sj-2、Sj-4巖溶泉等。發育規模較大的有:
K29落水洞系統:位于右岸地下廠房地表500m巖溶臺面上,發育于T1y2-2中厚-厚層灰巖中,深大于7m,下為溶蝕裂隙,洞口上方為一順層發育的溶蝕溝槽,距K29約432m處為K90落水洞,其后尚有K91落水洞。該溝槽平時干涸,大雨時匯聚谷坡地表水注入落水洞,后排向烏江。其與河邊S64連通。
S-64:出口發育于右岸T1y2-2灰巖河邊,一般流量0.5~80L/s,其與K29連通,河水面下尚有出口。汛期洪峰流量大。
Sj-2巖溶管道:出口發育于右岸兩扇巖下游T1y2-3-2灰巖中,一般流量5-20L/s,河水面下尚有出口,平硐內揭示長>80m,寬高3-5m。汛期洪峰流量較大。
對地表調查的洼地、落水洞、巖溶泉及鉆孔、平硐揭示的溶洞等進行分析,思林壩址區巖溶發育有如下特點:
(1)地層的巖性、構造對巖溶作用控制明顯。P1q、P1m、P2c、T1y2-2地層,灰巖、白云質灰巖,質地純,巖性均一,發育大型溶洞、暗河,如K-12、K-30、K-31、K-29、S-64等,屬強巖溶、強透水層,;T1y2-1-2、T1y2-3、T1yn地層為薄-中厚層灰巖、白云質灰巖,夾較多薄層泥頁巖,巖溶化較弱,主要發育中小型溶洞、裂隙型管道,如Sj-2、Sj-3、Sj-4、Sj-20等,屬中等巖溶層,中等透水巖組;T1y2-1-1、P2w為極薄層灰巖或富含硅質,并有較多的泥頁巖夾層,巖溶化微弱,僅有少量小型巖溶發育,屬弱透水巖組,可作為相對隔水層;T1y1、T1y3等泥頁巖地層,為裂隙水,屬隔水巖組。巖溶在深部多沿層面發育,近岸邊沿層面及裂隙發育。
(2)巖溶層與非巖溶層相間呈帶狀分布,各巖溶層的溶洞互不連通,地下水相互獨立,無水力聯系。如P1q+m、P2c、T1y2、T1yn各巖溶層之間分別有P2w,T1y1、T1y3等隔水層或相對隔水層。水化學分析各層間地下水差異較大。
(3)受喜山期間歇性隆升運動的控制,在鉛直剖面上各巖溶層溶洞成層發育。根據統計,在鉛直方向上此區帶的溶洞大致可分為四層,高程分別為450、425、400、380m,下三層與河流三級階地有較好的對應關系;水平方向上從分水嶺至河邊,溶洞的發育有隨高程呈階梯狀下降、巖溶發育程度逐漸增加之特點。
(4)左岸巖溶的發育強度和規模大于右岸。如左岸發育有K-12(P1q內)暗河、K-30(P2c)、K-31(T1y2)等,形成暗河或巖溶潭,長年有水,最大流量達10余m3/s。而右岸發育的S-64、Sj-2(T1y2)及平內揭露的溶洞流量均較小。原因主要受構造、地形控制,左岸補給區面積大于右岸。左岸從地形分水嶺到河邊,未受斷層影響,巖層連續;而右岸在麻坨
圖2-1 思林水電站壩址區地質略圖
一帶受F9、F4切割,隔水層受到切錯,使銅鼓坨-麻坨一帶的地表水下滲后沿構造缺口向龍清灣一帶排泄,減少了向壩址河側的匯水。
(5)河床深部巖溶發育微弱。因受多層非可溶巖或微弱透水層的阻隔,及河流岸坡卸荷裂隙發育,地下水向河床深部的循環條件差,河床深部巖溶發育微弱。根據地下水化學成份分析,大致以330m高程為界,330m高程以上為地下水循環相對較強地帶,以下為地下水位弱循環帶,其同勘探的巖溶發育深度有較好的對應關系。接合物探綜合判定巖溶發育深度在320m高程,透水率小于1Lu的在300-320m高程以下,
(6)P2c與T1y2相比,因匯水面積相等,厚度較小,岸坡巖溶排泄能力有限,兩岸的倒虹吸管道深度較深,相對應河床強巖溶發育深度亦較深,據河心鉆孔揭示,其中291.77~298.11m亦發育溶洞,比T1y2層河床強巖溶下限320m高程低30m。
思林水電站大壩壩基及兩壩肩均位于T1y2灰巖中,其巖質堅硬,整體完整性尚屬良好。但其屬強巖溶層,巖溶發育,左岸有K-31巖溶管道系統、右岸有S-64、Sj-2巖溶管道。其對大壩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對大壩建基面及壩基巖體質量的影響。
壩基開挖一般因工程量的限制不宜太深,建基面一般選擇于微風化巖體內,但由于受地下水循環影響,在微風化巖體與新鮮巖體界面附近地下水活動和巖溶作用尚較強烈,并有溶洞發育。壩基局部地段將遭遇S-64巖溶管道和其它溶洞、溶蝕帶,對局部巖體完整性、穩定性有較大影響,需作特殊處理。
(2)對大壩防滲的影響。
大壩左岸有K-31巖溶管道水構成的橫向地下水徑流凹槽,右岸又有S-64、Sj-2巖溶管道水構成橫向地下水徑流凹槽。槽向徑流內溶洞發育,地下水活動強烈,地下水位低平,成為兩岸壩肩地基繞壩滲漏流向下游排泄的通道,對壩址防滲不利。
向河床深部,受巖溶發育深度影響,壩基透水性小于1Lu的高程在300m左右,懸帷幕下限較深。
(3)對大壩基坑施工影響
河床大壩基坑開挖時,K-30、K-31、S-64、Sj-2等巖溶管道均包括在上、下游圍堰之間的河段,由上述管道水形成的基坑涌水量推測枯期>100L/s,汛期>2500L/s。
地下廠房位于右岸山體T1y2灰巖、白云巖中,其地表為一較寬緩的巖溶臺地。地下廠房處于K29落水洞巖溶系統之下,并發育有S-64及Sj-2等巖溶管道,巖溶對地下廠房的不利影響主要有:
(1)巖溶涌水、涌泥。由于地下廠房位于K29落水洞巖溶系統之下,平硐內揭示豎直型巖溶、溶蝕裂隙水在主變洞、主廠房頂拱較為發育,枯期一般僅為滴水,但汛期涌水、涌泥嚴重。據汛期觀測特大暴雨時,平硐溢流涌水量>1000L/s。
(2)河水倒灌。地下廠房底板高程在347m高程左右,低于枯期河水位以下15~20m,施工及運行期河水將沿S-64、Sj-2巖溶管道、裂隙等倒灌,其倒灌涌水量可達500L/s。
(3)局部圍巖穩定性。地下洞室埋深70-140 m,圍巖主要為T1y2-2中厚-厚層灰巖,整體穩定性好。但由于巖溶的溶蝕影響及溶蝕裂隙的切割影響,大大降低了局部圍巖完整性、穩定性。
左岸導流洞,沿線穿越P1m~T1yn2層。巖溶對導流洞造成的不利影響主要有:
(1)巖溶涌水。
隧洞通過地段,除P2c層和T1y2層部分洞段通過地下水季節變動帶外,其余洞段均在地下水位以下,并處岸坡地下水緩坡降地帶,巖溶發育:進口洞段P1m灰巖有sj-5巖溶季節泉;P2w與P1m層界面處巖溶較發育;P2c和T1y2-2洞段橫穿K-30、K-31巖溶管道水徑流帶,其間溶洞發育,水面以下尚有虹吸管道通向河床;T1y2-1、T1y2-3、T1yn巖溶較發育,出水點分散,以季節性巖溶泉、中小型溶洞為主,如Sj2、Sj4等。
對左岸導流洞影響最大的是K30、K31。據平硐揭示K31在山體內有多個巖溶潭,如PD-23、PD-47平硐追蹤揭露的Kp-3、Kp-1、Kp-2等,長10-15m,寬3-10m,水深20-24m,其上溶洞凈空高達50m左右。其匯水面積2.0km2,多年平均流量51L/s,汛期流量將>1000L/s以上。K30匯水面積與K31相等,流量為同一規模,倒虹吸管道尚深于K31。
(2)較高外水壓力。巖溶管道內地下水暢通,導流洞通過巖溶管道部位將部分或全部堵塞地下水通道,地下水將涌高形成較高的外水壓力。另在電站建設后期,封堵導流洞時庫水在短時期內上升,亦會在巖溶管道部位形成較高的外水壓力。
(3)局部圍巖穩定性。巖溶發育段將降低圍巖穩定性。
上游圍堰心墻下游左岸分布有K30巖溶系統,其汛期涌水量大,且具承壓性,可能會給堰體穩定性帶來不良影響。
水庫蓄水后,近壩地段的K12、K30、K31等較大規模的巖溶管道均為口小肚大,蓄水后水位上升較快,內部空氣難以快速排出,有氣爆可能。
由于巖溶對工程建設有諸多的不利影響,需予以高度重視,并根據各建筑物特點及巖溶發育特征,采取不同的工程處理措施。
(1)壩基巖溶:壩基開挖到位后對已揭露的巖溶管道、溶洞、巖溶帶進行深挖后進行混凝土回填處理;對壩基、壩肩一定深度內未揭露的隱伏巖溶,先利用鉆探與物探結合探明位置、規模后,再視情況進行挖填或灌漿處理。
(2)繞壩滲漏處理:針對壩基及兩壩肩巖溶
管道滲漏,進行防滲處理。兩壩肩防滲線向上游偏折,接T1y1泥頁巖進行封閉;壩基下無隔水層,只能為懸帷幕,帷幕下限至透水率小于1Lu巖體。
(3)地下廠房巖溶處理:先對地表K29落水洞及附近強巖溶裂隙帶進行封閉,并設排水溝后,堵截近廠房區地表水流;封堵S-64、Sj-2巖溶管道及設阻水帷幕,防止河水倒灌;設封閉式防滲帷幕及多層排水洞、排水幕及排水設施,加強地下水堵排;巖溶破碎段,封堵空洞并加強支護。
(4)導流洞巖溶處理:隧洞盡量縮短,減少遭遇巖溶管道機率;將2號導流洞調整布置于右岸,并盡可能在枯水期施工;隧洞通過K31巖溶管道水凹槽帶時,避開Kp1、Kp2、Kp3巖溶潭;K30、K31發育段,河邊設阻水帷幕,內側設截水帷幕及排水洞;巖溶管道水發育處考慮排水,以避免增加外水壓力;加強襯砌。
(5)上游圍堰K30巖溶的處理:結合導流洞內K30處理進行,在K30巖溶管道出口設置集水槽及排水孔,將巖溶水及承壓水排泄出堰體外。
(6)經左岸導流洞K30、K31處理后,巖溶氣爆將會消除,K12因離大壩較遠,巖溶氣爆對建筑物影響甚微,可不作特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