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工程附加增強層設計和施工
李某
摘要:通過對防水設防中節點部位的設防條件分析,提出需設置增強層的部位、材料選用和設計施工方法。
關鍵詞:增強層 節點部位 防水工程防條
0 概述 建筑建筑工程防水層在某些位置上由于應力集中,變形頻繁,雨水沖刷嚴重或外力損害,會較早地出現局部損壞,導致整個防水層末到耐用年限即需返修。因此,在防水工程設計和施工中,對容易造成局部損壞的薄弱部位應設置增強層,以提高防水層的整體設防能力,延長整個防水層的使用壽命。但目前設計和施工時都很不重視,許多人還沒有增強層的概念對增強層的作法了解甚少,施工定額中也不包括這些內容,許多防水工程根本不做增強處理,這就成了防水層的薄弱環節。 增強層是指對防水設防中的薄弱節點作增強處理的層次,《屋面工程技術規范》中提到增強層有卷材增強層、涂膜增強層和密封增強層,需增強部位有:陰陽角、板端縫、天溝、檐溝、水落口、過水孔、排水口、防水層收頭、出入口、穿過防水層管道、壓頂、分格縫、后澆縫、樁頭、排水溝、集水坑、門窗框、腰線、設施基座、結構混凝土的裂縫等。 根據結構和選材,附加增強層設置可有下述幾種作法。 1 陰陽角 屋面的平面與立面交角處、地下室底面與墻面內外交角處、檐口與天溝交接處、天溝轉角處、兩個立面轉角處形成陰陽角。這些部位常由于混凝土、砂漿干縮和溫差變形產生應力集中導致開裂,有些裂縫寬度可擴展到5mm。陰陽角的增強層可采用卷材條,即在交角處鋪貼1層100~150 mm寬的卷材條予以加強。但由于卷材較硬挺,在交角處難以鋪平、鋪實,往往采用涂料加增強胎體布作為增強層,即在交角處涂150~200mm寬、厚1~2 mm的加胎體的涂層。胎體鋪貼時切忌拉緊,應松弛不皺。在3面交角處采用涂料增強,效果就更好了。 2 板端縫 屋面、樓板支承端的板縫稱板端縫。不管是現澆還是裝配結構板,由于荷載作用產生板端負彎矩,板面下撓而板端上部裂開,再加上混凝土、砂漿的干縮和溫差變形的影響,會使板端產生較大的板端裂縫。裝配式板的板端裂縫更為明顯,根據推算,6m大型屋面板的板端將產生12mm左右的裂縫,實地調查中5~8mm的預制大型屋面板的板端裂縫是常見的。現澆結構板由于鋼筋連續,裂縫要小得多,但一般二三年后都能發現可見的板端裂縫。因此,板端縫的增強層應有較強的適應基層變形的能力,可采用以下方法處理: 2.1 卷材增強層 采用卷材作增強層應采取空鋪的方法??刹捎茫玻埃啊常埃埃恚韺?、1.2 mm厚的高分子卷材或3mm厚改性瀝青卷材單邊點粘在板端處,或用壓敏型粘結劑,然后鋪貼大面積防水層。 2.2 涂膜增強層 采用加胎體的防水涂料作增強層,涂料可采用與大面積防水層相容的高分子涂料或聚合物改性瀝青涂料。其作法是,在板端縫處200~300mm寬范圍先涂刷隔離層150~250mm(如石灰水、石蠟或壓敏型抗裂膠),干燥后逐層涂刷防水涂料,鋪設胎體,一般一布三涂或二布四涂,然后再施工大面積防水層。 2.3 另一種作法是在板端處板縫中或找平層上預留凹槽,先填嵌密封材料然后按上述兩種作法進行處理。 3 屋面天溝、檐口 天溝、檐溝和檐口處不但容易變形,而且受雨水嚴重沖刷,溝中也常常因長期積水、干濕交替而對防水造成嚴重破壞。很多工程的防水層,首先是溝中或溝沿防水層提早失效而發生滲漏,因此應在這些部位作增強層。由于天溝平面多變,施工工作面小,采用卷材是很不利的,當今許多設計以涂膜防水予以配套,這完全是正確的。對于天溝、檐溝和水落口處一般都作涂膜增強,有一布三涂和二布四涂作法,即在天溝交角處或者整個天溝和檐口先涂涂料,再鋪增強胎體,再涂涂料1~2mm厚;在檐口處,構件斷面形狀復雜,可采取增強空鋪層處理,或先涂隔離劑或壓敏型抗裂膠后再作增強層。 4 水落口、地漏、過水孔 這些部位處在兩種材料交接處,由于混凝土和砂漿干縮和兩種材料的脹縮不同,會使水落口、地漏、過水孔的周邊產生裂縫。另外它也是雨水集中且容易積水的部位,而且所處位置工作面狹小,施工工序又多,施工質量難以保證。根據節點設防原則,應進行多道設防和節點密封處理,所以在水落口、漏斗和套管的周邊,預留10mm。
5 防水層收頭 柔性柔性防水層的末端(卷材和涂膜)收頭處,由于防水層的收縮,再經雨水和風力作用,常常提前翹邊、脫層,在大面防水層之前滲漏。因此規范規定在卷材收頭處必須用壓條釘壓固定,再用密封材料封口;在磚泛水處預留凹槽,收頭壓入槽中,再用水泥砂漿保護;混凝土泛水處理,收頭上部要用卷材或金屬覆蓋保護;涂膜的收頭,則要求每遍涂膜層錯開,不可集中于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