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大壩建設環境回顧及梯級規化環境評價研究方向

陳凱麒

摘要:目前我國處于經濟高速增長期,為支持社會經濟的發展,研究表明在未來20年中,在為解決水資源短缺與合理配置、防洪、滿足電力供應等方面的要求,仍然需要建設大壩。但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受到空前的關注,全世界大多數的國家都在......

關鍵詞:大壩 建設環境 梯級規化 環境評價

一、 研究背景與目的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高速增長期,為支持社會經濟的發展,研究表明在未來20年中,在為解決水資源短缺與合理配置、防洪、滿足電力供應等方面的要求,仍然需要建設大壩。但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受到空前的關注,全世界大多數的國家都在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認真地考證、研究、推遲,甚至在某種極端情況下中止或放棄新的水電開發方案。

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日益受到關注,“怒江水電開發規劃”、“溪洛渡、向家壩電站建設”、“岷江楊柳湖水利樞紐工程論證”等項目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受到社會的熱切關注是這些問題的集中體現。一方面,我國的現代化需要水利水電資源的開發,另一方面,大壩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關系到流域可持續發展,實現水利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是時代的要求。如何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未來大壩建設必須考慮的問題。可以預見,生態環境影響問題將成為未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限制性因素。

國家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引入,對促進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起到巨大的作用,《環境影響評價法》的頒布為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從法律角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水利水電工程環境評價工作主要基于影響預測評價,由于生態環境影響效應的長期性和復雜性,目前我國對大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基于概念性的評價,較少考慮工程實施后運行期內流域生態系統功能的變化,以及流域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的退化,以及相應的恢復措施等,對生物及其生境的影響缺乏有力的數據支撐。

隨著科技與認識水平的提高,建設項目環評已不能滿足日益提高的環境保護要求,其不足也日漸顯露出來。隨著“環境影響評價法”的實施,對流域規劃環境評價提出要求,而水利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在我國基本上屬于空白,只在一些流域或區域進行了概念性的工作,尚無完整的評價理論、技術、方法與標準體系。

★ 開展水利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既有政府管理部分的要求,也有流域開發利用的客觀需求。近年來由于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區域環評、規劃環評、戰略環評一直是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

★ 開展大壩環境影響回顧評價研究,總結已建工程建設及其運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程度范圍,及工程建設中采取的生態效應舒緩措施的有效性,對于系統認識大壩建設淹沒、阻隔、徑流變化對生境、生物多樣性、水質、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對于認識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真實”影響,提出針對性的環境影響減緩措施非常重要,對于未來設計建設生態友好型的綠色大壩,提供系統的基礎數據。

★ 通過對大壩環境影響回顧評價研究:

(1)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大壩在多年運行后,在生態環境方面帶來的利與弊;

(2)為改善環境及大壩的管理、運行等提出建議和措施,減少不利影響;

(3)考慮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在未來會發生巨大 變化,對諸如大壩之類的工程建設,其經濟、社會、生態方面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從中總結以往的經驗和 教訓,樹立面向未來的設計理念和工作思路;

(4)將獲得的科學成果轉化成文化意識形態的文章及書籍,在大眾宣傳媒體上作好宣傳,使公眾對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

★ 水資源的綜合開發需要對生態環境因素作全流域綜合考慮與評價。在經過大壩環境影響回顧評價研究,總結已建工程建設及其運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程度范圍,及工程建設中采取的生態效應舒緩措施的有效性的基礎之上,以某典型流域開發規劃為例,把生態環境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方法、指標體系、關鍵影響因素等開展系統研究,最終得出生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水利水電工程環保標準體系。從規劃、勘測、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各個階段的環節,優先考慮生態環境問題,實現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雙贏。這是開展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大壩建設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研究

在實事求是的調查基礎之上,對我國大壩建設帶來的環境影響開展回顧性評價,從規劃、建設、運行等層次分析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兩個層次來開展研究工作

(1)開展中國大壩建設與生態環境影響系統調查;

(2)通過案例分析開展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敏感問題 的分析;

1、建立中國大壩建設與生態環境影響案例庫 在系統收資的情況下,選擇代表性的大壩,綜合考慮大壩規模、開發目的、運行方式、河流生態環境特征等因素,分析不同參數組合對河流的生態功能與結構的影響。建立大壩環境影響案例庫。

2、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回顧評價 選擇典型案例,系統分析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針對目前關心的熱點科學問題,從規劃、工程建設層次重點分析回顧流域水電站梯級開發規劃、水庫(電站)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正負面影響,以及已采取的生態減免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評估。 主要研究方向:

(1)流域梯級開發生態環境影響評估 在對典型流域梯級水電站運行與生態環境影響回顧調查的基礎上,系統研究典型流域大壩建設開發對流域生態環境的累積影響;探索流域開發對環境影響的關鍵因素。對流域開發規劃的生態環境合理性進行回顧及分析。

(2)水文調節變化對生境的影響回顧評價 水文形勢的改變對于生境的影響是大壩建設對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針對單一電站(水庫),通過對比大壩建設前后長系列水文資料的對比,概括重要的生態水文學指標的變化,結合指示性生物的種群變化,分析生境變化對于生物生長史、種群與數量的變化的影響。或者通過系列遙感數據對比,分析生境的變化 。

(3) 河流湖庫化對水質的影響研究 河流湖庫化是大壩建設的最直接影響,特別是建在流域下游的水庫,湖庫富營養化是水庫的主要環境問題,總結水文周期變化、污染源等與水質及富營養化的關系,為水庫的運行管理、水源地的保護提供技術支持。

3、大壩建設的社會影響回顧評價研究 包括投資型移民安置賠償方法的研究、遺留問題解決方法、替代方案的研究、移民新村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理論方法研究。對社會、文化、歷史、文物、民族的深層次影響的回顧評價。 三、梯級開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特點 梯級開發對環境的影響評價不同于單一工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空間尺度上,評價時空范圍的準確劃定是關于評價能否真實反映其影響的基礎,對流域開發規劃一般認為以流域的界限為評價的空間范圍,如果考慮到對一些洄游性魚類的影響,河口也應包括在范圍內。范圍較單一工程廣闊的多。

(2)在時間尺度上,梯級開發評價應在流域規劃階段,并貫穿流域規劃的整個階段。 由于我國江河的早期開發,大多沒有考慮環境影響,因此,在這種條件下,對一些已進行了一定程度開發的流域,不能僅局限于對規劃期內的影響,還要考慮到過去、現在、將來的影響。流域內眾多的開發項目,后期開發項目對環境的影響是在先期開發項目對環境影響基礎上的迭加(包括加和作用和協同作用)。

(3)在評價內容上,與流域的生態環境緊密相關,與流域的整體環境目標相一致,強化電站間以及流域中其他開發項目對環境的協同作用和加和作用,重點評價這些項目對流域生態環境的累積效應及累積影響。

(4)在評價方法上,傳統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是評價的重要基礎,但傳統是重點評價工程項目對環境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對累積效應的評價考慮的很少,而累積效應的評價是流域環境評價的最為顯著的特點,流域梯級開發也不例外。

(5)在評價的目標上,流域的開發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流域開發的重要目標。最終目標是:使累積影響最小化、綜合影響最小化。(曲面極值的求解問題)

累積影響最小化其含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累積度最低——累積度反映了流域開發環境效應或影響在時空尺度上的累積程度,累積度越低,流域開發對生態環境系統造成的損害越小。

累積區最小——累積區的大小反映了流域開發環境效應或影響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累積區愈小,流域開發對生態系統影響的范圍就愈小。

累積頻率最低——累積頻率反映了流域開發環境效應或影響在時間上的分布范圍;累積頻率越低,流域開發對生態環境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就越小。

總之,梯級開發環境影響評價中要樹立流域水量、水質、水能統一管理的概念,樹立流域是一個生態系統的概念,綜合考慮開發活動間的相互影響,統籌兼顧生態保護與建設發展的關系。

▲ 流域梯極開發對環境的影響,除具有已知的共性外,還有如下特征:

(1) 影響的群體性

綜合開發有利于發揮梯級群體的優勢。以防洪為例,由于流域洪水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性,以及各梯級水庫容積與淹沒損失等差異,進行梯級群水庫統一防洪調度,能達到有效攔蓄洪水、調度靈活、效益好、損失少的效果。一般梯級水電站對生態環境的累積影響,大于單項工程的影響之和,還是小于單個工程影響之和,應視具體情況研究而定。這就是梯級水庫對環境影響的群體效應。梯級開發在航運、發電、灌溉等功能方面,對生態環境有利影響的群體效應與防洪工程的群體效應也是一致的。

如:奚落渡巨型水電站(12000MW)為例,經該電站調節所引起的不穩定流,日變幅達4500個流量,相當于金沙江多年平均流量,使下游河段航運及生態環境受到極大影響。在金沙江流域規劃時,布置了一個反調節水庫———向家壩電站(6000MW),基本消除了奚落渡水電站不穩定流下泄對下游河段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發揮梯級水庫對生態環境有利影響的群體效益,是在系統學指導下,以統一調度、宏觀控制來實現的;而減緩梯級水庫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則多是在梯級工程的布置上,采取相應措施來解決的。

(2)影響的系統性

河流梯級開發為流域建立了一個工程群—社會—經濟—自然的人類復合生態系統。這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組成一個具有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的集群。在這個集群中,人和工程對環境的作用與干擾大大加強了,它對環境的影響性質、因素、后果都是系統的。在這個人類復合生態系統里,若工程群規劃得當,實施得力,就能與自然相協調、相融合;反之,這個系統將是不穩定的,甚至工程群對這個系統主體的人,不是帶來利益,而是造成災難。

(3) 影響的累積性

梯級開發對環境影響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累積性。有些生態環境因子的變化,不僅受一個工程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梯極其它工程的影響,這些影響具有疊加、累積性質。

如:紅水河梯級開發對水溫的影響,就是一例。

紅水河共分10級開發,從上游到下游為:天生橋一級、龍灘、巖灘、大藤峽等。抬高水位在100m以上的有天生橋一級和龍灘,庫容最大、水庫最深的為龍灘電站。

天生橋一級庫區河段,多年平均水溫為19.8℃。龍灘水庫河段,多年平均水溫為21℃。天生橋一級和龍灘梯級,水庫水溫都具有穩定分層特性。天生橋一級水庫下泄水流使龍灘水庫入庫年平均水溫降低3.9℃,降低最大達6.3℃。龍灘水庫不僅受本身建庫的影響,且還受天生橋下泄水流水溫的影響。而巖灘水庫則同時將受龍灘和天生橋水庫下泄低溫水的累積影響。

(4) 影響的波及性

流域梯級開發對環境影響的范圍,一般比單一工程對環境影響所涉及的范圍大,它所影響的區域,除固定的影響區、常年影響區外,還隨工程的施工與運行所涉及的范圍而不同。如:紅水河梯級開發,不僅對紅水河流域的社會、經濟、環境產生影響,同時對紅水河上游、下游以及有利益關系的跨流域、跨地區產生影響,如對貴州、廣東等省的社會經濟影響較大,對珠江三角洲的生態環境沖擊也較大。

(5) 影響的潛在性

單個梯級對環境的影響雖也有潛在性,但易于區別與防范,而梯級開發對環境潛在的影響則要復雜得多。

在流域已建幾個工程情況下,如誘發地震、塌岸、滑波,潛在著三者同時發生的可能性,也存在著幾個梯級同時誘發地震的可能性。

對水庫水質如泥沙的富集作用,使有毒、有害物質沉積于水庫,這些物質可能是潛在的二次污染源,要預測它對水生生物及人體的危害,及其發生區域、時段、條件,以及梯級間的相關影響、疊加作用、鏈鎖反應都是十分復雜的。

景觀資源也具有潛在性,只有在開發利用后,這種潛在效益才顯示出來。

四、梯級開發布局對流域環境的影響及對流域資源構成的影響

河流的不同梯級開發方式,對流域環境的影響是不同的,特別是控制性水庫的布置、開發時序,對流域的環境影響具有重要作用。如果高壩大庫興建在上游、中游或下游則會有不同的情況出現。

▲ 高壩大庫修建在上游 ,對流域環境產生的影響主要是該梯級本身對區域環境的影響以及水文、泥沙情勢、水質水溫變化對下游生態環境的決定性影響。

紅水河梯級開發正好是龍頭水庫在上游,這種布局對流域環境影響最明顯的是防洪和泥沙,提高梯級電站的綜合出力。

龍灘水庫壩址以上集水面積占紅水河流域面積的71.3% ??蓪⑽鹘掠维F有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提高到40年一遇。龍灘水庫對下游洪水的削峰作用,提高了下游各梯級的防洪標準,減少了庫區淹沒損失。

珠江流域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為8千多萬噸。天生橋一級、龍灘水庫興建后,每年將有4千多萬噸泥沙淤積在水庫內,這將大大提高以下各梯級水庫的使用壽命。

上游河道坡降大,河谷狹窄,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因此在上游修建高壩大庫,淹沒損失所造成的經濟影響一般較中下游為小。

☉ 高壩大庫修建在中游,中游是上游與下游的過渡地段,隨著工程所處位置的不同及其對流域的控制程度不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往往具有過渡的特性,即一方面具有高壩大庫建在上游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有高壩大庫建在下游的特征。

以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為例。設計蓄水位170m。由于它處于中游地區,能找到腹地形成大庫容,可為下游防洪地區和灌溉用水地區調節徑流,攔蓄洪水。但在1958年興建丹江口水庫時,由于移民一時難以安置,故工程初期蓄水位157m,減少20多萬移民。 漢江流域現已修建了石泉、安康、丹江口等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從現有漢江水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分析可知,中游地區興建高壩大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往往是全流域的。它既承接上游石泉、安康等梯級水沙情勢、水化學特性、水生物變化對它的影響,又對庫區周圍及下游地區的生態與環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高壩大庫修建在下游,流域下游一般是流域經濟發達的地區。河道坡降小、水面寬,交通方便,工、農業較發達,城鎮多、人口密集、污染程度大是流域下游河段的共同特性。在這個河段修建高壩大庫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特點是:對流域水沙情勢控制強,特別是對洪水的控制作用及有效性都很高;庫區淹沒損失大;移民問題大、對河口地區的影響大;對流域水生生物和社會經濟具有全域的影響等。

例: 五強溪水電站位于湖南沅水下游,它的興建對下游沅水末端及洞庭湖地區的生態環境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56年編制的《沅水流域規劃報告》中,該電站正常蓄水位160m,要淹沒耕地近3.6萬hm2,遷移人口38.1萬人。72年,對沅水中下游河段規劃進行復核,研究了降低五強溪正常蓄水位的方案。從78年起,對正常蓄水進行了反復論證,到 86年才確定正常蓄水位108m。1986年開工,至1997年,搬遷人口總計120407人. 五強溪水庫正常蓄水位的變化,主要是由于淹沒所引起的移民及環境問題,它并非是一個在經濟上、技術上最優的方案,而是折衷和相互妥協的產物。

當前對三門峽水利樞紐對渭河影響的反思也是類似問題。

☉ 閩江水口水電站、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都建于流域下游。水口電站對閩江河口地區的影響,小浪底攔河、攔沙對下游河勢穩定的作用及對河口地區的影響,水庫嚴重富營養化的傾向等,都具有下游河段興建高壩大庫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典型特性。

▲ 梯級開發對流域資源構成的影響

1、資源構成的變化特點

河流梯級的開發與水資源的利用,實質上是通過工程措施把資源從一種生產領域轉移到另一種生產領域的過程。河流水資源的開發,防洪、灌溉,可提供廉價電力、改善航運、發展水產養殖、供給生活用水等,對流域的經濟發展起著推動作用。但隨著大壩的興建,水庫的形成,土地、生物、礦產資源均可能減少。這種資源構成的變化,有些是不可逆的,有的將轉化為另一種資源,如土地資源的淹沒,可能轉化為水面資源和景觀資源。

☉ 如:由于土地資源的稀缺性,流域梯級開發應把土地資源的損失減到最小。要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關自然資源,充分利用梯級形成后的水面資源和景觀資源,要把資源的永續利用作為流域規劃評價的目標之一。流域的開發與治理,同時為勞力資源的利用與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機遇。

2、生態系統的沖突與平衡

☉ 一條河流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是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流域梯級開發則破壞了這個系統的平衡。隨著大壩的興建,從陸生生態變成水生生態,而這種變化是在短期內完成的,變化是急劇的。

☉ 水庫蓄水后,水位抬高、水面擴大引起坍塌、滑坡,庫岸在經歷一段再造過程后,才能達到新的平衡;梯極的興建,打亂了原有河流的輸沙平衡,河流的沖淤都需經歷一個過程才能恢復原來的輸沙平衡。

☉ 總之,梯級開發將破壞原有的河流生態系統,而生態系統的變化是急劇的,新的生態系統可能引起物種資源生境范圍的縮小,資源配置的調節及新的生態系統的平衡,需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取決于河流原有生態環境的狀況、工程規模、社會的干擾及人為控制程度。 當代水工程建設的實踐證明,維持與保護河流的生態平衡并使之良性循環,是河流規劃應遵循的準則,水資源開發利用只有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才是可取的。因而,水資源開發應把環境可承受程度作為臨界尺度。

3、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構

☉ 流域的梯級開發,密切地關系著流域內各地區、各部門及全體社會成員的實際利益與生活環境質量。不同的梯級開發方式對流域不同地區各用水部門的滿足程度、資源損失、淹沒地區的影響、受益地區的范圍及數量都是不同的;而效益與損失的復雜性,常常被局部服從整體所掩蓋。在資源水利的理念下,水資源也是有價值的,各地區、部門對水資源的利用又是以轉化或犧牲其它資源為代價的。

☉ 因此,流域規劃評價要正確處理上游和下游、近期和遠景、蓄與泄、水量與水質、本流域與臨近流域的關系,并協調不同部門用水要求;流域的規劃,梯級方案的選擇,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技術、經濟、社會問題。流域規劃的過程應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水資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并考慮地區利益以及環境質量進行綜合選擇,這種選擇應當體現民主和公平的原則,特別要考慮受到不利影響地區群眾的利益。

☉ 流域的梯級開發為滿足全流域工農業用水提供了可能。由于河流天然來水量的隨機性及時空分布的不均性,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時,往往要以淹沒一定的土地來換取蓄存水量的容積。而河流梯級開發對流域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首先是由于淹沒及移民所引起的,移民要離開自己祖祖輩輩生存的家園,他們在心理、生活、經濟等方面都將付出代價,對他們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

☉ 水庫淹沒使原有社會結構解體,特別是大型工程的興建將導致原有行政區劃、村落結構的解體,而梯級電站建設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是隨著梯級工程的興建而變化的。這種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取決于梯級規劃方案的優劣以及第一期工程的實施效果。若梯級開發方案全面規劃了水庫淹沒后的社會重構有關問題,若在第一期工程實施中,移民和當地政府及群眾獲得了實際利益,就有利于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社會經濟結構的建立,反之,將導致區域社會經濟的不安定與不穩定。

因此,梯級開發對經濟系統的影響較單項工程的影響更加復雜和深遠。 五、流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方法、指標體系研究

☉ 遵守流域環境可持續發展原則,根據流域環境的自然條件和相互作用性、多目標性、動態性特征,進行水資源開發的環境成本分析和評價。用動態的發展模式分析經濟和環境因素,以環境系統規劃與綜合管理為主要指標,逐步建立起一套定性,定量因素相結合的評價理論方法,改進和創造適應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動態發展模式和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

1、水利水電規劃環評中環境熱點問題調查與分析

研究目的是為水利水電規劃環評確定評價范圍與評價重點。水利水電規劃涵蓋的范圍非常廣,以流域為例,包括流域開發利用綜合規劃、防洪規劃、水資源利用規劃等。這些規劃包括的內容都不同,對流域環境的影響的程度范圍也不同,而且這些規劃間又存在必然的聯系,調查分析不同規劃可能引起的環境問題,便于不同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有的放矢,也為管理部門提供管理建議。

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 對水利水電規劃分類及其對生態環境的直接與間接影響。

☉ 全流域水質、水量、水能統一管理條件下,水利水電專項規劃重點環境問題調查分析。

2、流域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流域生態、環境承載力是流域資源開發利用的制約因素。水既有資源屬性、又有環境屬性,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必須考慮生態環境承載力,而目前對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都沒有系統的研究。同時,評價生態環境承載力是科學制定水利水電規劃的前提。

其涵蓋范圍包括:

☉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 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等內容的理論與方法體系。

3、流域開發對自然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總體的累積效應與累積影響評價技術與方法

☉ 在回顧評價的基礎上,系統研究典型流域大壩建設開發對流域生態環境、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總體的累積影響;探索流域開發對環境影響的關鍵因素。

☉ 流域的開發不僅包括水資源利用與管理,同時還包括土地利用、礦產資源開發等,這些開發盡管都在一定的規劃基礎上開展的,但從單一規劃的角度看,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較小的影響,但不同的開發活動的迭加,往往會產生加和效應或協同作用,會產生“崩裂性影響”。累積影響評價是流域開發規劃階段必須考慮的問題,特別是針對我國流域現已開發流域的規劃環評,建立系統的評價方法技術非常迫切。

4、水利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標準體系的建立

☉ 通過國內外水利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標準體系的調研,根據“環評法”要求,建立項目開始、執行、跟蹤等一系列技術標準體系,建立能夠體現水利水電規劃特點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標準體系。

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 水利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標準信息的采集。

☉ 水利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標準的國內外比對研究。

☉ 水利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標準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六、生態友好的綠色大壩建設與運行的生態準則研究

1. 水文要素變化對生物資源的影響機制研究 在宏觀上對比長時間和大空間跨度的水文要素變化和生物資源的消長規律,研究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所造成的水文情勢變化及泥沙沖淤變化的程度和方式及其對生物資源的影響;微觀上則根據不同生物對水力學條件的趨避特點,研究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所形成的水力學環境(流速、流態、壩下徑流調節等)對重要生物資源的影響,探討水利水電工程作用與重要生物資源的生態水文學機制。

2、對重要生物資源不利影響的主要補償途徑研究 針對主要受影響的生物種類和對其產生不利影響的關鍵因素,重點開展:

☉ 重點生物資源生境再造技術(人工棲息地)

☉ 基于生態水力學的徑流調節補償技術(如人造洪峰、下泄水溫調節工程與徑流調節技術)

☉ 岸坡生態水工學技術開發

☉ 水工建筑物的過魚設施技術(魚道、魚梯、魚閘等),魚道水力學、誘魚、導魚技術等。

3、生態友好的綠色大壩建設生態準則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確立大壩建設與水庫(電站)運行的基本生態準則,包括最小下泄生態流量確定的理論與方法、建立適應河流生態恢復的生態水文調度,以及基于生態水文與工程調度相結合的新型水庫調度準則等。

4、綠色大壩環保標準評價和認證方法體系研究

☉ 綠色大壩的概念可作為處理河流生態和水電生產新型關系的起點。開發綠色生態標志作為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實際上能在生態保護與經濟開發上開創一種雙贏的局面。此外,綠色生態標志還有利于改變水電建設的負面形象。生態環境友好型的水電生產可以作為環境管理實踐的一個范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