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熱電聯產推動企業節能減排的對策及措施
王凌
[摘要]節能環保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在能源緊缺的當今社會,節能更為各國政府所重視。熱電聯產是世界公認的節能有效措施,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以其顯著的節能效應和環保效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得到了較快發展,同時在發展清潔能源,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推進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改善供熱狀況和冬季環境質量,更好地為改善民生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鼓勵因地制宜地發展熱電聯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熱電聯產 節能減排結構調整 技術升級 一、熱電聯產對節能減排的意義 目前國家提倡“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與交通體系”、“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熱電聯產作為節能減排的朝陽產業備受關注,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熱電聯產事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熱電聯產取代了大量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費的傳統取暖方式,推動企業淘汰能耗高、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抵制了SO2的生成,減少了煤碳用量,減少了有毒、有害氣體向大氣中排放,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為企業帶來效益,為減少大氣污染做出了貢獻。 據統計,2007年我國常規火電廠發電煤耗約每千瓦時320克標煤,熱效率約36%。因此,按當前熱電聯產裝機規模初步估算,熱電聯產相對于熱電分產,熱電聯產與熱、電分產相比,熱效率提高30%,集中供熱比分散小鍋爐供熱效率高50%,產生效益為節約標準煤6500萬噸,年減少煙塵排放86萬噸。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熱電聯產在提高能效、節約能源和減輕環境污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減少分散小鍋爐房及其煤場、灰場所占用的土地,大大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而且可減少環境污染,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時,熱電聯產機組都建在熱負荷中心,區域熱電廠的上網電量也在就近消化,減少變電站個數,電網質量有了很大提高,線損也有了明顯降低,部分發電企業電煤供應緊張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熱電機組的技術改造和更新替代步伐,加快熱電聯產規劃的配套熱網建設,對加快我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中國這樣的對外能源依存度較高的大國來說,發展熱電聯產是實現節能減排的最有效措施。 二、熱電聯產行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大力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熱電聯產行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取得了累累碩果,我國的熱電聯產業發展態勢也十分樂觀,其在拉動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戰略性地位已經確立。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國際燃料的大幅波動,熱電聯產基礎設施不匹配,熱電聯產技術裝備水平低,資金短缺,社會需求不足等因素,限制了熱電聯產行業的發展,行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日益顯現。 1.資金不足 當前,熱電建設需要巨大投資,其資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中央政府支持;二是省政府財政收入支出;三是社會集資。近些年中央財政安排的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不足,技術改造與節能減排投資逐年降低。據估算,“十一五”期間我國每需要形成4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需要資金20億元人民幣,而目前每年安排20億元節能減排預算資金,缺口很大。近幾年由于我國政府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引進外資籌建一些熱電廠,個別熱電工程開始實行股份制,增加了資金渠道,但為數不多,但總的來講,資金周轉非常困難。 2.企業能源利用技術發展落后,能源回收利用成本高 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熱電聯產將普通電廠本來廢棄的熱量加以利用技術起步較早,像美國、英國德國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余熱發電體系。我國熱電聯產等方面才剛剛起步,再加上許多企業從國外引進技術和進口設備,導致成本的加大。同時,我國在由于組織結構體系、人力資源不到位、運行維護人員缺乏經驗和能力等等,導致投資大、運營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