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評價
佚名
一、引言
2003年,我國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增長27%,進出口增長37%,而消費品增長僅為9%,不僅較另兩駕馬車相形見細,而且創下十多年來的新低。與此同時,2003年上半年4.2%的失業率達到近年來的新高。就業壓力和需求不足使人們把目光再次投向中小。從世界范圍看,中小企業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結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渠道,又是企業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主體。一個引人注目的事實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OECD國家還是亞洲新興化國家(地區),呈現出企業平均規模越來越小,而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越來越大的特點(張永生,2001)。也不例外,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含個體工商戶)的數量已達2930萬個,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5%以上,提供了75%的就業位置,對GDP的貢獻率達51%,稅收占到全國的43.2%。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地區間經濟實力差異較大,各地區中小企業的也參差不齊。地區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這種異質性,體現出它們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獲取資源和占領市場的能力不同,這可以通過對中小企業的區域競爭力的評價來反映。
本文的目的是對中國地區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展開實證,通過對既往有關企業競爭力和實證研究的綜述,提出了一套衡量我國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進而對2003年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西藏除外)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做出評價。
二、現有研究的簡要綜述
對中小企業競爭力的研究既可以從單個企業入手,比較具體企業之間競爭力的不同,也可以著眼于群體中小企業的競爭力,研究不同區域中小企業集合的競爭力的差異。
在單個企業競爭力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從企業外部入手,認為企業的競爭力來源于其所占有的產業結構優勢,企業可以通過采取低成本、差異化和集中化戰略來贏得競爭優勢(Porter,1980);有的學者從企業內部入手,以資源基礎論為依托,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源于其所具備的VRIN(有價值、稀缺、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特性的專有資源(Wernefelt,1984;Barney,1991),或是源于具有獨特技術和技能建立起來的核心能力(Prahalad&Hamel,1990)。還有的學者承接競爭成本分析(Competitive Cost Analysis)的思路,提出了企業價值鏈(Value Chain)的觀點來分析企業競爭地位的內部決定因素(Porter,1985)。國內學者潘鎮和魯明泓(2003)就以Porter的企業價值鏈理論為框架,從企業內外部后勤、生產作業、銷售和服務、人力資源管理、技術開發、企業基礎設施6個方面構建了17個細化指標對蘇州市457家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對競爭力組成要素中各細化指標數據的考察,分析了決定蘇州中小企業競爭力的企業內部關鍵要素。
在區域中小企業競爭力研究方面,目前,國內對不同地域的中小企業競爭力的理論解釋更多的是從資源稟賦差異和集聚經濟角度展開。按照胡佛(Edgar M.Hoover)的觀點:區域經濟得以存在的三個基本假定前提是:資源稟賦差異、集聚經濟和轉移成本。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有關區域產業競爭力的解釋也各有側重。如錢平凡(2003)指出“我國產業集群中除少量為較大型企業外,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不僅可用來提升產業競爭優勢、拉動地方經濟的增長、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而且能夠作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構建區域創新系統的戰略方式。”針對區域中小企業競爭力的評價,任建新(2003)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模型建立了中小企業競爭力評價模型,包含生存能力、成長能力和發展能力三大類指標23個細分指標,并對廣東和湖北的部分樣本中小企業進行了測度。該選取指標較多,指標之間有重復解釋之嫌。另外,將一些競爭力的外部環境因素(如產業環境、社會環境等)也納入競爭力評價體系似值得商榷。
從區域學角度來看,不同地區中小群體競爭力的差異也與該地區產業的競爭力密切相關。針對區域競爭力的評價,魏后凱、吳利學(2002)構建了地區工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從市場力、工業增長力、資源配置力、結構轉換力和工業創新力五個方面形成了工業競爭力系數,比較全面地評價了2000年地區工業的競爭力狀況。
此外,針對中小企業普遍自身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企業破產率非常高的特點,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等(2001)提出了一種專門評估成長型中小企業的-GEP評估法。該方法的設計初衷是要從一般中小企業中找出在較長時期(如5年以上)內,具有持續挖掘未利用資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整體擴張的態勢,未來預期良好的中小企業。該評估法以企業實際財務指標為直接依據,建立包括發展狀況、獲利水平、經濟效率、償債能力和行業成長性5大類指標的綜合指標體系,然后運用二維判斷法來規范地對成長型中小企業進行綜合評估。不過這種方法仍是側重于單個企業的評價,而且部分指標過于細化,無法于評價一個地區不同行業所有中小企業的競爭力狀況。
縱上所述,的中小企業競爭力還缺乏成熟的基礎,在定量評價方面囿于數據的缺乏,實證研究的偏少。本文對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的實證研究,將以既往研究者普遍采用的多維度綜合評價法為思路,在具體的指標選取上將體現既能反映地區中小企業的整體實力,同時又可以反映不同地區中小企業的內在經濟效益和發展潛力。本文的創新之處是首次對2003年中國大陸30個地區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進行了評定。
三、理論框架、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
對于企業競爭力的認識,盡管國內外的學者對其進行的理論描述有所差別,但基本認定企業競爭力是指:在競爭性市場中,一個企業所具有的能夠持續地比其他企業更有效地向市場(消費者,包括生產性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并獲得盈利和自身發展的綜合素質(金碚,2003)。企業競爭力體現在消費者價值(市場占有和消費者滿意)和企業自身利益(盈利和發展)兩個方面,它的實質是一個企業同其他企業相比較的生產率。而對于不同區域的中小企業而言,其競爭力是宏觀層次的區域比較優勢和微觀層次的企業競爭優勢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對區域中小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的構建既要考慮到地區中小企業對地區經濟的貢獻力量,從而反映其區位比較優勢,同時也要能夠反映該地區中小企業整體經營運作的效果和未來的發展潛力。此外,在指標選擇上,為便于實際可行,盡可能地用比較綜合性的測評指標,特別是具有顯示性的能夠量化的指標,最終,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將以綜合指數的形式體現。
基于此設計思路,對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的評價從三個方面展開:
(1)中小企業的區域影響力。它反映的是地區中小企業群體的整體實力以及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狀況,它是區域內中小企業群體競爭力的最終成果體現。選取兩個評價指標,一個反映地區中小企業的絕對規模,一個反映其相對規模。
(2)中小企業的經營運作力。它反映的是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經營生產效率的高低和資源配置的水平。它是不同區域中小企業競爭優勢的直接體現。我們采用平均銷售利潤率和人均銷售額來予以衡量。前者是地區中小企業的利潤總額與銷售收入之比,后者是銷售收入總額除以地區中小企業從業人數。
(3)中小企業的成長發展力。根據有關學者對美國中小企業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業中,約有68%的企業在第一個5年內倒閉,19%的企業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業壽命超過10年(Colin,1997)。因此,中小企業是否具有足夠高的成長性,是否具有持續挖掘未利用資源的能力也與中小企業能否保持長久競爭優勢緊密相關。鑒此,我們以中小企業銷售增長和凈資產增長速度作為其評價指標。
在指標權重的選取方面,我們稍稍側重于盈利和能力指標,因為這更能體現中小的內在素質。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其生產效率和效益的高低與其當前的盈利狀況及未來的發展前景密切相關。現時條件下的獲利水平是其經營狀況好壞的直接反映,而發展速度則是衡量其未來成長空間的重要尺度。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可見表1:
考慮到測度過程中得到的評價值量綱不同,既有總量指標也有比率指標,為使各項指標具有可比性必須對所有二級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由此,我們可以測算得出各地區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指數。該指數圍繞全國基準指數100上下波動,分值越高,說明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越強;反之,則說明該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越弱。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衡量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上還應當包括定性(非量化)指標。但是鑒于以下原因,本文的評價體系中暫不考慮定性指標。
(1)非量化指標的獲取大多采取問卷調研的方式,本文的著眼點是對地區中小企業群體競爭力的評價,在大樣本評估時,逐一調查統計樣本數據既不現實,現有條件下也難以獲得準確信息。
(2)定性指標的好與壞,最終將不同程度地表現為企業的經營實績。因此,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以定量指標代替定性指標評估,不會在性質上評估結果。
四、我國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的評價
根據第三部分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所構建的指標,采用算術平均加權的,我們對全國30省市自治區(西藏除外)規模以上中小企業2003年的截面數據進行了,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到,目前我國各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指數相差較大。最高的浙江省,中小企業競爭力指數達154.73,最低的寧夏,中小企業競爭力指數只有74.66,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呈現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分化格局。依據中小企業競爭力指數的大小,通過聚類分析,我們可以將全國30個地區分為四類:①中小企業競爭力很強的地區,包括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和上海5省市;②中小企業競爭力較強地區,包括河北、天津、福建、重慶、河南、遼寧、內蒙古、湖北8省市自治區;③中小企業競爭力一般的地區,包括北京、四川、安徽、云南、山西、湖南、新疆7省市自治區;④中小企業競爭力較弱的地區,包括江西、甘肅、貴州、廣西、陜西、海南、黑龍江、吉林、青海、寧夏10省自治區。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各地區中小企業的競爭力狀況與其發展水平有較強的相關性,2003年各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指數與地區工業增加值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3,與地區GDP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9。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中小企業數量比約為5.9:1.6:1,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數量相差懸殊。按地域對各省市自治區中小企業競爭力進行加權算術平均,可以得到我國三大地帶中小企業競爭力指數(見表3)。東部地區的中小企業競爭力指數最高,且與中西部地區拉開的距離較大。中部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指數雖然稍高于西部地區,但中小企業的成長發展力已明顯低于西部地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正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
表4是對2003年我國各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實際指標值的列示。從區域影響力指標來看,發達地區中小企業不僅實現的銷售額大而且占地區工業的比重也高。另外,地區間中小企業的整體實力也極為不平衡,2003年僅廣東、江蘇、浙江、山東、上海五省市中小企業合計完成的銷售額就占全國的62%,這也是造成地區間中小企業競爭力綜合得分相差較大的主要原因。從經營運作力指標來看,盡管廣東省中小企業競爭力指數位居全國第2,但該項指標排名靠后,排在第22位,反映出廣東的中小企業經營效益偏低的現狀。從成長發展力指標來看,西部地區的重慶、云南和內蒙古的中小企業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這些地區中小企業的凈資產增長很快,這是中小企業自身實力增強的一個重要標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江蘇中小企業的成長發展力指標得分較低,排名靠后,銷售增長和凈資產增長率均在10%以內,可能與江蘇中小企業規模較大,增長基數較高有關。
五、結論及今后的和改進方向
中小競爭力的研究是競爭力研究在微觀層次的體現,本文研究認為對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的評價可以從中小企業的區域力、中小企業的經營運作力和成長力三個維度展開。依據我們建立的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評價模型及計量,我們對2003年度30個省市自治區的中小企業競爭力進行了測評,依據測評結果我們發現中國中小企業的競爭力與其所在地區的發展水平基本一致,呈現東高、中中、西低的格局。
本文的主旨是對國內地區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做實證研究。限于篇幅,本文沒有對造成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差異以及某些地區中小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和發展速度減緩的原因做進一步探討,這有待進一步對不同地區的不同行業做深入的研究。本文提出的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是基于現有統計資料的一次新的嘗試,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以及計量方法上會由于對中小企業競爭力研究視角的不同而產生差異,這些都有待在后續研究中逐步改進。
表1 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 指標含義及權重
區域影響力 地區中小企業銷售收入 反映該地區中小企業的銷售規模,15
地區中小企業銷售收入/地區銷售總收入 反映該地區中小企業在工業經濟中的地位,15
經營運作力 地區中小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 反映該地區中小企業的平均盈利水平,35
地區中小企業人均銷售額
成長發展力 地區中小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 反映該地區中小企業的平均發展水平,35
地區中小企業凈資產增長率
說明:以上指標的口徑是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不含西藏)工業39個大類行業中小企業的合計。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表2 2003年我國各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指數
地區/評價分值 競爭力指數 排序 區域影響力 排序 經營運作力 排序 成長發展力 排序
北京市 92.70 1422.35 1435.80 5 34.55 13
天津市 102.90 7 22.59 1336.00 3 44.32 3
河北省 106.42 6 37.13 6 36.27 1 33.02 18
山西省 88.40 1823.05 1235.14 1030.20 27
內蒙古 95.83 1219.38 1734.64 1141.81 4
遼寧省 96.46 1124.01 1034.01 2338.44 6
吉林省 79.14 2815.31 2434.11 2029.72 29
黑龍江省 79.18 2714.40 2834.17 1930.60 26
上海市 126.51 5 38.91 5 35.47 7 52.14 1
江蘇省 152.79 3 85.05 1 35.27 8 32.46 19
浙江省 154.73 1 80.93 3 36.05 2 37.75 7
安徽省 90.51 1619.19 1834.06 2137.26 8
福建省 99.37 8 31.74 8 34.49 1333.14 17
江西省 84.51 2117.30 2133.82 2433.40 16
山東省 142.39 4 70.36 4 35.93 4 36.10 11
河南省 97.07 1033.55 7 35.66 6 27.85 30
湖北省 95.24 1324.63 9 34.19 1836.42 10
湖南省 87.57 1921.46 1534.23 1631.88 23
廣東省 152.91 2 84.44 2 34.06 2234.41 14
廣西 82.62 2417.74 2033.45 2631.42 24
海南省 82.06 2614.96 2635.16 9 31.94 22
重慶市 98.90 9 19.53 1634.62 1244.75 2
四川省 91.59 1523.50 1134.21 1733.89 15
貴州省 83.61 2318.35 1933.17 2832.10 21
云南省 89.85 1716.13 2332.98 2940.73 5
陜西省 82.43 2516.92 2234.28 1531.23 25
甘肅省 83.93 2214.55 2733.50 2535.88 12
青海省 78.49 2913.03 2933.26 2732.20 20
寧夏 74.66 3011.58 3032.91 3030.17 28
新疆 85.92 2015.13 2534.32 1436.47 9
資料來源:依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司《工業統計月報》(2003年12月)公布的數據得出。
表3 2003年我國三大地帶中小競爭力指數
地區 競爭力指數 區域力 經營運作力 成長力
東部地區 118.42 47.23 35.25 35.94
中部地區 87.27 21.32 34.63 31.31
西部地區 86.40 16.89 33.97 35.54
注:西部地區未包括西藏。
資料來源:依據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司《工業統計月報》(2003年12月)公布的數據計算得出。
表4 2003年我國各地區中小企業競爭力主要指標
地區/評價分值 區域影響力指標 經營運作力指標 成長發展力指標
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銷售 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凈 中小企業銷售 中小企業凈
銷售收入 收入所占比重 銷售利潤率 資產收益率 收入增長率資產增長率
(萬元)(%) (%) (%) (%) (%)
全國平均 2497.58 53.29 4.5 11.719.2 9.7
北京市 1530.75 41.01 7.9 12.917.2 9.2
天津市 1614.52 39.23 5.6 16.316.0 66.2
河北省 3517.32 60.00 5.9 17.622.4 -4.8
山西省 1286.79 55.45 5.7 11.411.9 -10.4
內蒙古 723.5253.53 5.4 8.9 15.2 52.7
遼寧省 2019.00 32.50 3.7 6.9 7.5 41.1
吉林省 705.0227.13 4.2 7.0 3.3 -4.6
黑龍江省 657.4022.94 3.6 7.9 17.5 -13.7
上海市 4327.83 39.41 5.3 13.675.6 51.3
江蘇省 11408.94 63.49 4.0 13.910.0 4.5
浙江省 10261.82 81.96 6.1 16.232.9 11.7
新疆 405.3437.92 5.3 7.1 8.8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