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議《三國演義》中蜀漢二主與諸葛亮的君臣關系

任沁

李強認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間的關系是否天衣無縫,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劉備是否能夠認真采納貫徹‘隆中決策’?!≈袥Q策’當時劉備滿口稱‘善’,但實際上卻沒有很好領會,尤其是對外政策上沒有很好地東聯孫吳以抗曹操。赤壁聯吳敗曹,僅僅是劉備的權宜之計,始終堅持的還是寸土必爭,以致蜀吳聯盟瀕于破裂。”{13} 白帝托孤是君臣關系的恢復期。劉備鎩羽而歸的事實表明諸葛亮的決策是對的,先主自覺無臉回成都見諸葛亮,于是暫居白帝城,在無盡的懊惱中憂郁成疾,病入膏肓,于是白帝托孤,創造了兩人之間最廣為稱頌的千古佳話。因為從古至今還沒有哪一個君王能如此推心置腹地囑咐大臣,也沒有哪一個君王能夠像劉備那樣把幼主放心地交給輔政的大臣,甚至允許其取而代之、自為君主。封建君王無一例外地忌諱權臣謀逆,而此時的劉備卻似乎是個例外?;蛟S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自語,第八十五回),臨終吐真言,而且往往能大徹大悟。劉備與諸葛亮之間本來就是親密無間的,這是在風雨際會中反復考驗、不斷加深的,只是因為非常之事有了些小摩擦,風雨過后自然能重歸于好。 白帝托孤一方面使劉備、諸葛亮的君臣關系進一步上升到古今之楷模的地位,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說劉備經歷了大敗之后依然沒有消解對諸葛亮的猜忌,他到死始終放心不下諸葛亮。“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第八十五回){14}著實把諸葛亮嚇了一跳,《三國演義》的原話是:“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第八十五回){15}諸葛亮何至于這么慌?僅僅是因為像先主所言的那樣取君代之是大逆不道之舉嗎?我想當時諸葛亮的情感是復雜的,他一定是聽出了這驚人之語中的弦外之音,那就是試探。他非常明白,要是他流露出半點野心、在君臣的根本問題上有半點動搖的話,那后果不堪設想,劉備很有可能憑借最后的一點力量立刻把諸葛亮處理了,免得日后成為蜀國的大患,那可是徹底的身敗名裂。好在諸葛亮全然不是劉備所擔心的那種人,他是那樣忠于劉備、忠于蜀國,一心只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一心只為“庶竭駑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出師表》,第九十一回){16},早將個人私利置之度外。 先主對諸葛亮之疑,我在這里不能作太多太深的闡釋,因為不能脫離《三國演義》以其他文獻作為佐證?;蛟S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系并未能“超出封建時代君臣關系的普遍規律,同樣存在著矛盾,存在著一種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17}。但不管這關系多么微妙,諸葛亮每每都以其偉大的人格經受住了劉備的試探,劉備心中最終是信任戰勝了猜忌,劉備終將孱弱的幼主和風雨飄搖中的國家托付給了他,也成就了這位集忠義與智慧于一身的“天下第一名相”。 而明察秋毫的諸葛亮不會不感知到劉備對他的防范,但他從未計較先帝對他薄情的一面,他對于劉備器重東州和益州集團而輕荊州集團的舉動應該說是非常諒解的,他在劉備死后能不計前嫌繼續重用這兩大集團中的人才。比如尚書令李嚴,是東州集團人士,因在諸葛亮北伐期間督辦糧草不力,怕丞相怪罪,謊稱東吳將興兵寇川,犯下大罪,諸葛亮不僅看在托孤重臣的份上只將李嚴貶為庶人,而且將其子李豐封為長史,加以重用。(第一百零一回) 在他心中先帝的“知遇之恩”是他窮盡一生也報答不完的恩典,他后來的事跡也表明他做到了他在先帝臨終前承諾的:“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辈焕楣沤裰抑局康谋砺?。 總的來說,先主與諸葛亮之間的關系與“魚水”深情這一譬喻是相稱的,否則不會經受住歷史的考驗,被寫入各種文學作品,集大成于《三國演義》,這般大加歌頌,而又流傳了千年。 同時,我認為先主與諸葛亮之間的關系是導致諸葛亮悲劇結局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先主對諸葛亮的知遇之恩、無微不至的關懷,以及那百世一遇的心靈默契深深打動了諸葛亮,成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出師表》,第九十七回){18}的精神源泉,在此精神力量的驅動下諸葛亮在先主生前生后都能死心塌地盡效犬馬之勞,為了完成先主興復漢室的遺愿,他南征北戰、不辭勞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終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19}。另一方面,先主與諸葛亮之間存在的那點或多或少的嫌隙,使先主在伐吳的問題上不顧諸葛亮再三勸阻而一意孤行,彝陵之敗使蜀國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可能,諸葛亮再怎么努力注定是徒勞,他的“星落秋風五丈原”(第三十八回){20}是先主不聽諸葛亮的逆耳忠言而導致的必然結局。 二 先主駕崩后,諸葛亮與先主間的微妙關系在他與后主之間得以延續。后主與諸葛亮間的關系同樣是親善、和諧,但又不乏嫌隙。 隨著羽翼漸豐,幼主與權傾朝野的輔政重臣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即使幼主未意識到對自己的威脅,他身邊的親信也會提醒他謹防有變。諸葛亮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確實是弱化了后主的權威,后主再怎么尊他為“相父”,他作為封建帝王的本質決定了他必然有所不滿。他不會不考慮到諸葛亮謀反的可能性,而且他深知諸葛亮一旦謀反必大獲全勝,所以他在內心深處有著作為君王本能的猜忌和提防。因此,當茍安在他耳邊進讒言時,他不假思索就急招諸葛亮班師回朝,他如此輕易地中人家的反間計正是他猜忌心態的反映。 再者,如果他真的尊重、愛戴諸葛丞相,他在諸葛亮死后就不會那般荒廢朝政、沉迷于享樂,不管有無治國之才,他都會遵從諸葛亮的教導稍微勵精圖治一點。他大概確實有些不喜歡這位“相父”,因為他很嚴格,而且一定很絮叨,諸葛亮走后,他恐怕覺得是個解脫:再也沒人管得了他了,他可以盡情地享受皇帝的快活了。從這一點看他似乎從未被諸葛亮感動過,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他從沒動過心。 但實際上劉禪又是非常愛戴諸葛亮的。他喚諸葛亮“相父”絕不是口是心非,他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他幼年喪父,作為孩子所需的關懷與教導大多數是丞相給他的,他雖然處于政治權力的中心,是眾望所歸的對象、三國爭霸的目標,但他得以平平安安地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全賴丞相的庇護。 當然,也正由于丞相的無微不至和事必躬親,劉禪的治國才能沒能得到及時充分的鍛煉。“寶劍鋒從磨礪出”,不經受些挫折,怎會有傲然的品格、頑強的意志和豐富的處世經驗。正如現代家庭中被溺愛的孩子無法有健全的人格一樣,武侯把后主所必須學會處理的問題也一并包辦了,久而久之后主就什么都不會做,對他過于依賴,如此一來武侯百年之后后主難以獨當一面是必然的。 不過,劉禪確實是非常尊敬武侯的,武侯死后他也非常懷念他,九年后他將諸葛亮之子招為駙馬,加以重用。而且還下詔為武侯立廟于沔陽,也就是今陜西漢中定軍山,諸葛墓所在地,可見他是真心誠意地愛武侯。沈伯俊先生認為:“比之許多薄情寡義,功臣一死(甚至還沒死)便翻臉不認人的統治者,這也是非常難得的?!眥21} 而事實也證明武侯一家沒有辜負兩代君主的厚望,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在領兵抵抗魏軍(司馬氏)侵犯的過程中都戰死綿竹(第一百十七回)。祖孫三代都為蜀漢奉獻出了生命,真是滿門忠烈。 我覺得劉禪對諸葛亮的愛戴還體現在他對待姜維的態度上。姜維是諸葛亮選定的北伐事業的繼承人,對于這位威信不夠、資歷尚淺又是從敵營投奔來的將領,劉禪還是遵武侯的遺囑封他為大將軍,并力排眾議支持姜維屢屢發兵北伐。雖然他也曾像對待武侯那樣因為輕信讒言把姜維召回過幾次,但他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除假降鐘會的一次不算,姜維共伐了八次中原,整整八次卻一無所獲,姜維自己確實也有很大的責任,劉禪對姜維確實是不錯的。他之所以器重姜維、寬容姜維,是因為他知道姜維繼承的是武侯的事業,他是那樣愛戴武侯,所以也移情到了姜維身上,對姜維寄寓厚望,任他屢戰屢敗,也同意他屢敗屢戰,那是因為武侯的緣故,他相信姜維定能完成武侯未了的心愿。

三 《三國演義》中蜀漢二主與諸葛亮的君臣關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我覺得可以用“微妙”一詞來概括?;蛟S蜀漢二主在與諸葛亮的“魚水”深情中還夾雜著猜忌與防備,但諸葛亮對蜀漢二主絕對是忠貞不貳的,這也是諸葛亮能萬古流芳的根本原因。我覺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這一形象之所以能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不朽藝術典型,最重要的原因不僅僅在于他的“經天緯地之才”(徐庶語,第三十六回){22},而在于他的“忠”,惟有精神和人格才是最打動人的。 有人說諸葛亮的忠是“愚忠”,但我不這么認為。沈伯俊先生在《諸葛亮是“愚忠”嗎?》一文中認為,諸葛亮對國君的態度不是個人盲目、毫無原則、毫無主見地逆來順受,而是以“帝王師”的身份,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在他報劉備知遇之恩的心愿中更有興復漢室、拯救黎庶、重新統一國家的宏圖大志,對國家、民族的忠誠應該與對國君個人的盲從區分開來;而對于劉備、劉禪父子,諸葛亮總是直抒己見,如二主有言行不當之處,他總是或正色批評,或直言勸諫,毫無“愚忠”者的猥瑣和卑微,因此“愚忠”二字是扣不到諸葛亮頭上的{23}。我非常贊成沈先生的觀點。

注釋: ①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26-527頁. ②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50頁. ③李殿元,李紹先著.《三國演義》懸案解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64頁. ④李厚基,林驊著.《三國演義》簡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65頁. ⑤曹學偉.試論《三國演義》的主題.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56頁. ⑥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69頁. ⑦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38頁. ⑧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42-243頁. ⑨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43頁. ⑩許蓉生.蜀漢政權重要官員的地域構成及變化——兼議諸葛亮的“貴和”精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12期,第323頁. {11}{12}許蓉生.蜀漢政權重要官員的地域構成及變化——兼議諸葛亮的“貴和”精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12期,第324頁. {13}李殿元,李紹先著.《三國演義》懸案解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65頁. {14}{15}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26頁. {16}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69頁. {17}李殿元,李紹先著.《三國演義》懸案解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65頁. {18}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604頁. {19}蘇斌,郭爽編.杜甫詩全集.海南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50頁. {20}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43頁. {21}沈伯俊.諸葛亮是“愚忠”嗎.語文知識,2007年,第1期,第14-15頁. {22}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32頁. {23}沈伯俊.諸葛亮是“愚忠”嗎.語文知識,2007年,第1期,第14-15頁.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