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公共倫理視角下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保障翻度問題分析
張月
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障制度 公共倫理
論文摘要: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20世紀末,我國便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老人問題的日益突出,我們面對著一系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未富先老”的社會問題,其中最直接的就是養老問題,而現行的養老保障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明顯。本文通過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分析,在公共倫理的視角下研究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問題。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人口老齡化的定義
對于人口老齡化的定義,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認識。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年長人口的數量占社會總人口數量的的比重不斷增大。通常我們所認為的人口老齡化是指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_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或65歲以_L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資料透露,以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計算,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1.40歲,其中男性為69.63歲,女性為73.33歲。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歲,比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高7歲。
我們不難看出,多年的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使得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介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特殊的國情,人口老齡化也呈現出了鮮明的特點:
1.老年人口數量龐大。
我國擁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已達6億,我國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1.32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0%以上,占到了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總數的22%。這樣驚人的數字讓我們不難想象我國社會所承擔的養老重擔,而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對正在推進經濟建設的中國來說無疑是發展的一個巨大阻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不斷增加,在未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世界第一的事實并不會改變。
2.人口老齡化進程快、老齡化人口數量較其他國家提前達到最大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都保持著較快穩定的發展,醫療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加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我國老齡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并不算早,但是基于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快速的老齡化進程,我國己經提前完成了向老齡化社會的轉變。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必然會導致“未富先老”等的問題,也導致養老保障制度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考驗和改革,我國老齡化問題的解決也就更加困難。
3.城鄉水平差異大。
從不同區域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看,2000年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5.21歲,農村為69.55歲,相差5.66歲。這一差距說明我國城鄉在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以及醫療衛生條件上還有一定的差異。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絕大多數的老年人都生活在這里,這些地區經濟欠發達,醫療衛生水平較之城市有著很大差距,死亡率較高,養老保障制度很難徹底惠及,老年人的生存狀態令人擔優。
4.養老問題異常嚴峻。
老有所養,既是社會問題,更是經濟問題,需要資金落實到位。據勞動部門的統計數字,1992年,全國2597萬離退人員的養老保險費用達694.8億元,人均2675.39元。既要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保持社會穩定,又有內部各種矛盾和問題巫須解決,較之其它國家的政府,我國政府所肩負的任務無疑更加艱巨。
(三)、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
提到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人們首先聯想到老齡人口的長壽問題。正如筆者在前文中提到:我國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1.32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0%以上。今后五十年,老年人口還將以年均3.2%的速度遞增。專家預計到204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人將達到近4億人,約占總人口的26%。那么,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老年群體在中國究竟享有何樣的晚年?我們到底應該以何種養老保障制度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中去尋找答案。
二、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現狀及倫理基礎
誠然,社會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社會保障制度也是與民生關系最為密切的社會制度之一。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己經有了110多年的歷史,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為我國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建立健全養老保障制度是當務之急。
(一)、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現狀
自1997年全國建立起統一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后,經過幾年推進,到2001年末己有10630萬職工和3346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領取基本養老金人數增加到3381萬人,人均年基本養老金升至6672元。2001年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己達到98。此外,1990年以后在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村一些以鄉鎮為統籌單位的養老保險應運而生。到2000年底,全國農村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為6172萬人,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滾存結余195.5億元。
至2008年年末,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18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54萬人。其中,參保職工16587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5304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404萬人和350萬人。2008年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241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70萬人,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995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16萬人。
一系列的數據表明,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一直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在保障老年人生活方面有了實質的效果??墒菓斪⒁獾氖?,盡管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己經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養老問題依然矛盾突出,養老保障制度問題重重,面臨改革。
1.養老保障制度的實施缺乏法律保障。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已經成為了一個不能忽視的社會問題,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系統的解決這一問題。現今我國的政治、經濟各個方面都在飛速發展,為了保證養老保險制度發展能夠順利的向前推進,我們必須以立法作為支持。我們需要以法律為準繩,將養老保障制度的實施建立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之上。
2.沒有完善的評價監督體系。有了制度并不能一勞永逸,在具體的貫徹和實施方面,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評價監督體系來監督和指導養老保障政策的實施,那么制度本身也只是空頭支票。這一評價監督體系必須牢牢地貫徹養老保障制度的始終,監督制度服務的每一個環節,配合養老保障制度,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用。它并不是獨立于養老保障制度的之外的體系,而是政策實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3.政府負擔過重。1998年至2000年三年間中央財政共補助養老金521億元,單2000年就補助了337.8億元,約占當年養老金支出的17.7%。2001年中央財政對養老保險基金補貼支出349億元。2002和2003年中央財政對養老保險的補貼額繼續增長。過多的財政支出使得政府負擔過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的教育、衛生等領域的發展。
4.城鄉差距過大。我國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口都生活在農村地區,受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村的養老水平距城市仍有很大差距。政府的各種救助和優惠政策,實際上更多的投入到了城市的養老保障中去,農村的現狀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加之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落后,更增加了農村開展養老保障工作的難度,同時,嚴重的發展不均衡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二)、養老保障制度的倫理基礎
在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家庭養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如今,我們把養老制度化、法律化、社會化,這其中必然會引起諸多關于倫理的討論。在這里,我們先討論一下養老保障制度的倫理基礎。
1.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Humanism)一詞源自拉丁文Humanistas(意為人道精神)。我們在這里所說的人道主義,實際上是指我們在養老保障政策的實施中應當尊重個人的生命和價值,以他人的幸福和健康為出發點。
公共管理所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當中所體現的社會價值和倫理精神,在它的公共政策中會鮮明的體現出來。我們會發現有人在不斷的質疑這種倫理精神,那是因為那些與民生緊密相連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而它又強烈的體現出了某種社會的價值追求,于是就受到了公眾的道德批評。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更不能忽略這種倫理基礎的存在。我們應該認識到,在養老保障制度貫徹的過程中,一定會有犧牲倫理價值的情況出現,但是我們的政策和道德主張之間還是有緊密聯系的一致性的。
2.公正
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公正”是與正義、公平、公道有著相同傾向的概念。公正,既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交往的倫理準則,更是政府在進行管理活動的時候必須遵守的倫理要求。養老保障制度的貫徹實施包含著資源分配的均衡、權利與義務的對等等內容,而公正恰恰就是這些內容的倫理基礎和行為準則,也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在前文中提到,現行的養老保障制度在實行上存在著城鄉差距過大的問題,分配不均衡激化了社會矛盾。我們建立養老保障制度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創造社會財富,而是合理有效的分配社會資源。只有公正的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才能真正實現改善民生的目的。
此外,公正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的核心價值,在我國一直有著高度的社會認同。政府在管理社會的過程中,需要公正的原則來規范自身的行為,同時明確自身的責任。只有把公正的標桿立起來之后,在管理實踐活動中才能明確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真正達到群眾的高要求,建立起政府良好的道德形象。
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要求落實五個統籌,首先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這說明了不公正的現象并沒有被忽略。必須要承認的是,在養老保障制度各項政策的實施中,無法徹底規避現實條件所引發的不公正現象,公正的倫理價值也得不到完整的體現,但我們應該明確,公正作為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倫理基礎,在建立政府權威和推進社會分配公平,促進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倫理建設
公共管理倫理學不僅是一種道德的研究,也是對道德調控的實踐研究。公共管理活動的目的和倫理價值都需要通過具體的制度來實現。
(一)、制度反腐。中央財政支出每年都會增加養老金的補助,由于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還缺少相應的完善的監督服務體系,所以在發放養老金等政策實施過程中,因為人性的貪婪和利己,腐敗現象難以去除。因此,養老保障制度創制的核心內容就是遏制腐敗制度的創制。
制度反腐是倫理實施的具體手段,這就要求了政策實施的行為主體嚴格要求自己,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這也是養老保障制度中公正這一倫理基礎的現實要求。
(二)、將道德法制化,體現人文關懷。通常情況下我們常說道德的約束和規范作用,但在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如果有法律來保障制度的地位和權威,而法律又彰顯了倫理道德要求,這樣,無論是執行主體還是權利主體都能感受到制度所蘊含的倫理精神。不僅維護了法律的尊嚴,更尊重了個人的權力和價值,這也是人道主義倫理基礎的具體表現。
(三)、公開透明、不斷完善制度。我們必須承認沒有完美無缺的制度,但是我們可以將它不斷的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在創制和改革的過程中,應考慮到制度的完整
性和與法律、政府執行活動的協調。養老金的發放、醫療救助等信息的公開透明,是制度不斷發展的推動力,也是政府樹立社會威信的有效示范。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不能一日解決,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也不是一徽而就,在倫理基礎之上,我們更應該注重公平效率,不斷推進養老保障制度改革,以做到城鄉一體化,使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