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王孝本
摘要:自1997年以來哈爾濱市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這不僅對哈爾濱市的社會保障體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因此,分析造成老齡化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應對老齡化所帶來的諸多問題迫在眉睫。剖析了哈爾濱市人口老齡化產生的原因,并就應對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對哈爾濱市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醫療保障;退休金
哈爾濱市位于中國東北部,是黑龍江省省會城市。2000年“五普”時哈爾濱人口老齡化指數已超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為此,本文通過對哈爾濱市人口老齡化發展過程、形成原因、應對措施的分析,為哈爾濱市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一、哈爾濱市人口老齡化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人的壽命不斷延長。這就導致了在哈爾濱市的總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大,老齡化程度不斷增強。因為哈爾濱市人口老齡化的起始時間是在1998年前后,所以本文在探索哈爾濱市人口老齡化歷程時將拋棄對第一、二次人口普查的分析,從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開始。
1第三次人口普查
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哈爾濱市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6.09%,65歲及以上人口占3.81%,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增長112.79%,占總人口的4.32%,1964年上升1.66百分點。說明當時哈爾濱市區人口較年輕化。
2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哈爾濱市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了7.01%,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4.91%。比1982年上升了0.59個百分點,但仍低于全國的5.58%。雖說老年人口比例略有增長,但總體上仍呈年輕化。
3第五次人口普查
哈爾濱人口年齡結構1997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發展階段。截至2000年底,哈爾濱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99.2萬,占人口總數的10.62%。五年來,哈爾濱市計劃生育工作有效開展,年輕人口數量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人口基數相對縮減;同時,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使得老年人平均壽命增加。截至2005年底,哈爾濱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13.9萬,占總人口的11.69%。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75.6萬,占總人口的7.75%。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口為12.5萬,占老年人口的10%以上,老齡化程度高于11%的全國平均水平。
與全國相同的是哈爾濱市的人口老齡化是人口金字塔低部和頂部同時作用的結果,是在社會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完成的,屬于“未富先老”。金字塔兩端收縮,上部急劇收縮主要是因為解放前高死亡水平的作用,底部收縮是因為人口計劃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再生產類型屬于縮減型。截至2005年底,哈爾濱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1.69%。據預測,按照每年3%的增長速度,2010年哈市老年人口將達到130萬,2020年將達到170萬,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增強。
二、人口老齡化原因
1死亡率降低,平均預期壽命增加
建國后消除了戰爭對人口死亡的影響。政府采取措施減少或根除了饑荒、疾病、溺嬰、社會剝削等因素,基本上控制造成人口大批死亡的霍亂、天花、瘧疾,還著手完善和提高了醫療、衛生設施和保健服務水平。哈爾濱市人口的平均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的10.6‰,下降到20世紀80年代的5.2‰。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1990年的69.82歲。人口平均出生率從20世紀50年代的42.2‰下降到20世紀80年代的13.9‰,1998年下降到9.72‰。2000年以來進一步下降到9.0‰以下,自然增長率更降至5.0‰左右。人口再生產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轉變。在平均壽命延長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嬰兒和兒童。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前的200%左右急劇下降到兩位數,這就使得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絕大部分嬰兒有更為良好的生存機會活到老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中國男女平均壽命分別為71歲及74歲。
2從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響
建國初期和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一五”時期,全市大規模經濟建設,遷人大量青壯年人口,這包括外省市的人口,也包括縣城和大量農民等尋求生存的人,這是導致20世紀50年代人口機械增長的原因之一。在此之間,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過去在戰爭時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產生反彈,與全球這時期的“嬰兒熱”一樣,結婚生育出現高潮,哈爾濱市人口出生率處于40‰以上的高水平,死亡率在10‰以下,自然增長率保持在30%o以上的高水平。當時每對夫婦平均生育子女數一度超過七個,這些人口群體絕大部分在20世紀90年代步入老齡人口行列,從而增加了老年人口比例。
3“文革”期間人口生育的無政府狀態
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負責計劃生育的機構取消了,人口生育又處于無計劃、無控制狀態,在此期間出生率基本處于30%以上的較高水平。死亡率進一步下降到10‰以下的低水平,而自然增長率基本保持在20‰的較高水平。這期間出生的人口數量極大,到目前其年齡結構基本在40—50歲左右,為哈爾濱市今后人口老齡化快速增長的步伐打下了深深的伏筆。
4“文革”后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
1973年哈爾濱市恢復了計劃生育組織機構,群眾對計劃生育有了新的認識,哈爾濱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于1979年首次降至8.9‰,受人口慣性作用的影響,出生率始終在20‰左右,死亡率保持在5‰左右的低水平,自然增長率基本保持在10‰以下。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完善。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哈爾濱市人口出生率保持穩步下降,1991--1999年人口出生率在9‰~12‰之間。2000年以來,人口出生率進一步下降到9‰以下,自然增長率更降至5‰以下,人口再生產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轉變。 三、人口老齡化應對措施
1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力發展經濟
一方面。哈爾濱市土地資源較為豐富,土壤肥沃。但由于自然條件所限,糧食作物均為一年一熟,勞動生產率較低。因此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更好地滿足扶養老人的各種需求,才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應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經濟的承受能力。西方國家由于經濟水平極其發達,人們從出生到去世都享受著高福利的政策,而中國的老齡化卻是發生在低經濟水平之下的老齡化。許多研究都做過對比:發達國家出現老齡化時,人均GDP已經達到5 000美元-1萬美元以上,就是“先富后老”;而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超過1000美元,即“未富先老”。
哈爾濱市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實現的。因此。根據實際情況,要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就要大力發展經濟,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后盾,來解決老齡化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
2提高全民敬老養老的社會責任感
老年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曾創造了寶貴的社會財富。現在步入晚年,社會理應予以回報。因此,全社會都應充分重視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日本作為世界“長壽第一”的國家,把每年的9月15日作為“敬老日”,以示對老年人的尊敬,這很值得我們學習。要進一步積極救助貧苦老人,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態,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況。為老年人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養。
3制定優惠政策,建立多元化老齡事業投資體制,完善養老辦法
在哈爾濱市,一些企業、特別是老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多,企業養老包袱嚴重。在目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使一些老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難以搞好養老工作。哈爾濱市應實行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制。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對社會福利彩票,體育彩票籌集資金對老齡事業的投入;市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和外商投資老齡事業。
4加快以小區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的建設
隨著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哈爾濱市各生活小區養老應成為城市工作的重點,小區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的建設越來越迫切。這個體系的建設,需要在城市小區規劃和設計中,從老年人口的需求出發,做好小區建設規劃;老年福利設施要有一定的標準,以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為目標。加強疾病醫護,生活服務,精神慰藉,文化體育,老年參與社會等硬件和軟件建設;老年人住房要按照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進行建設。要完善服務體系,增加服務項目,抓好物業管理隊伍、志愿者服務隊伍建設,以創造居家養老的新環境。
5嘗試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并為退休老人創造再就業的機會
據報道,中國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提高到70多歲,哈爾濱市區人口的平均壽命與此相當,高于世界平均63.2歲的水平。而哈爾濱市男女實際退休的平均年齡分別為57歲和50歲。因此,延長工作年限已成為可能。尤其是很多高知、高智的知識分子,在獲取學位時年齡都已不小,學習年限占了將近生命的1/3時間。如果按法定年齡退休,為社會貢獻的時間相對減少,浪費人力資源。德國法定的退休年齡為65歲,日本為60~75歲。西方很多國家,如德國、瑞典等都已實行了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哈爾濱市也可以借鑒這種制度。一些達到退休年齡的老年人口,其勞動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仍然較強,因此開發老年勞動力資源,為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老有所為”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哈爾濱市所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既復雜,又具有挑戰性,而且解決老齡化問題的任務非常艱巨。老年人為家庭和社會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社會理應予以回報。因此,應對老年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以關心、關注,為他們能夠健康、平安的度過晚年創造條件。通過政府、社會和人們的共同努力,形成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風尚,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夠“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養”。